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1篇
计划管理   6篇
经济学   8篇
综合类   38篇
旅游经济   4篇
贸易经济   10篇
农业经济   2篇
经济概况   4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5 毫秒
1.
作者通过对徐志摩作品特别是《再别康桥》的分析,阐述了徐志摩与康桥之关系,论述了徐志摩的艺术观和艺术追述,以及他对新诗复杂而认真的实践,进而说明了其在中国诗坛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文章结合徐志摩的诗文和个人生活经历,对茅盾的《徐志摩论》进行了重新认识和评价,深刻剖析了徐志摩思想、行为,进而得出了客观公允的评价,认为其为爱国的纯情诗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杰出的古生物地层学家许德佑先生勇攀科学高峰的事迹.许德佑先生年,青时留学于法国蒙伯里大学地质系.回国后,他致力于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和古生物的研究工作。他注重实践,潜心钻研,写了大量科学论文,为地质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1944年在赴贵州西部做地质调查时,遭土匪枪击殒命,年仅37岁.在他短暂的生命历程中,追求进步,勇攀高峰,为科学献身。使人永志难忘  相似文献   
4.
"能至"、"能言"、"能文",乃旅游的三大境界。"能至"方可"言"、"文"。在旅游体系中,"能至"处于基础地位,"能文"则是最高境界。笔耕,无异于我国明代地理学家与探险家徐霞客生命过程中不可剥离的一种存在形式。值此纪念徐霞客诞辰420周年之际,本文拟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根据自身对世界文学长廊中生态文学作品的比较和认识,挖掘与解读《徐霞客游记》体现的创作姿态,以及它在生态保护,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生态良心等方面的价值。徐霞客这一作品的丰富性,同时足以促使我们反思我国当代生态文学的发展状况,为整个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从而使作品本身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张伟 《特区经济》2007,(12):67-69
本文以波特的"五力"模型为分析工具,力图分析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竞争格局的影响,认为国内银行业在中国加入WTO之后面临着外资银行进入的竞争挑战。因此,国内银行业要实施创新,提高创新能力,从而提高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自中国加入WTO将近十年时间以来,有关知识产权的案件几乎成为中国企业的"死穴",在域外知识产权案件中被起诉必输的窘境也导致了中国企业为此支付了大量的赔偿金,中国企业主动发起知识产权诉讼的案例更是凤毛麟角。而今年年初发生在美国的华为诉摩托罗拉的案例则是中国企业在国外以保护知识产权为由起诉并最终获得实质性胜诉的第一案,有学者甚至称其为中国企业真正走出去的第一步。以这个案子为出发点,可以总结出中国企业在海外发展过程中应对知识产权诉讼的策略和以知识产权为武器保护自身企业利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是否“诗中有画”是王维诗歌的最高境界,这个问题值得思索,甚至对答案本身的追索可能会给诗歌理论带来一定的启发。针对蒋寅先生《对王维“诗中有画”的质疑》一文,笔者也就王维诗歌主要特征的“诗中有画”这一共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浅论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命题的学理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从文艺本质、创作、作品三个方面确立了以诗画"一律"、诗画"略同"为核心思想的诗画关系理论体系.他对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论就是建立在这个理论体系基础之上的.同时.这则评论与苏轼提出的"士人画"这个概念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章通过对苏轼诗画关系理论的梳理和阐释,进而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内涵和外延作以全面的界定.  相似文献   
9.
北魏财政体系和财政管理在拓拔鲜卑由游牧生产方式到农耕生产方式转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完善。随着农耕方式最终占有压倒性优势,成为北魏国民经济的主体,北魏财政体系效仿前代中原王朝统治经验,日益与中原汉制融合,财政体系逐渐完善,财政管理也日益有章可循。  相似文献   
10.
苏轼对王维诗歌艺术的评论——“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为历代评论家所争论。若从诗与画的相关性来解读此评论,可以发现中国写意山水画的精神性与山水诗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审美性特征非常相似,二者在追求“悟道”的共同终极关怀过程中形成了诗画艺术的相融。若以此对二者进行审美观照,就足以证明苏轼这一论断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