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2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7篇
财政金融   361篇
工业经济   64篇
计划管理   264篇
经济学   845篇
综合类   431篇
运输经济   5篇
旅游经济   6篇
贸易经济   218篇
农业经济   60篇
经济概况   316篇
信息产业经济   1篇
  2025年   12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89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227篇
  2012年   184篇
  2011年   204篇
  2010年   154篇
  2009年   135篇
  2008年   139篇
  2007年   131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绩效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本文主要通过对1994年以来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绩效的实证分析,探讨转移支付制度对我国各地区之间财力横向均衡的影响,并提出进一步提高财政转移支付绩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村教育发展的财政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的特征,说明教育经费短缺一直是农村教育发展的突出矛盾。要对农村教育实施财政保障,须以整顿农村教师队伍为前提,在教育观念、国民经济结构、教育结构、政府预算结构及财政体制等五个方面作战略性调整,同时制止对学生的乱收费。  相似文献   
3.
经济市场化次序理论和金融约束理论都以财政平衡为改革的前提条件 ,但是 ,为政府寻求新的税收来源 ,建立高效率的金融体系正是发展中国家进行市场化改革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金融自由化理论颠倒了经济发展与金融抑制之间的因果关系。本文证明了财政压力内生于金融自由化改革 ,并且在对经济市场化次序理论进行评论的基础上 ,讨论了建立双轨金融体系对促进金融自由化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立足内需、扩大消费的财政政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扩大内需一直是我国政府实现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手段。我国一直存在的低消费、高投资的结构性矛盾,将会引发诸多经济运行风险。导致低消费格局的原因主要来自体制障碍,包括收入分配的不合理、城乡二元制结构、政府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等。因此,需要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中有所作为。通过财政收支等手段建立“消费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应是财政政策今后一段时期内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把农民收入和消费及财政支农和农村金融置于一个框架下进行了考察。基于1978—2008年数据拟合的多变量协整模型较好地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的特点,结果表明,农业财政和金融在长期可显著提高农民收入,金融信贷在短期可有效扩大农民消费,并且农村金融体系较好地保证了内源融资的效率;消费方程反映出我国农民消费具有短视性特点,对同期收入过度敏感。  相似文献   
6.
李嘉图等价定理认为,在一定的条件下政府财政赤字通过债务发行还是增加税收来融资是无关紧要的,政府支出与总需求无关。这是因为理性的经济主体会意识到当前的赤字就是将来的税收负担。文章根据我国1981-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协整分析方法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李嘉图等价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无论长期还是短期李嘉图等价定理在我国并不成立,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促进作用,逆周期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有效的。这很可能是由于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前提条件在我国尚不存在。但实证结果也显示,居民可支配收入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远远大于财政赤字和国债发行。因此通过减税等政策措施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应当成为财政政策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基金失衡是当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面临的困境。本文从财政分权角度构建基金失衡的解释框架,并对其影响效果与作用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财政分权显著加剧了养老保险基金的失衡风险,在经内生性与稳健性处理后,这一结果依然成立,且财政分权的影响效应主要通过征缴效率和提前退休两个机制实现。具体而言,财政分权诱发地方政府放松缴费监管,导致养老保险缴费收入遭受损失;财政分权引起地方政府降低退休审核,以致职工提前退休现象较为普遍,进而加大了基金支付需求;制度环境对财政分权的两种作用路径具有门槛效应,在基金相对富余、对财政补贴依赖度低以及总体法定费率较高时,财政分权的作用机制更加突显。本文验证了宏观经济体制对养老保险基金运行的影响,深化了对分权体制与养老保险制度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从产业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两个角度理解产业协同发展,并据此分析财政自主权对产业协同发展的影响。财政自主权能通过财政支出结构灵活性、转移支付和政府竞争三个方面影响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升级,从地区经济特征角度出发,财政自主权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但抑制产业集聚。以2006—2017年京津冀城市群数据为样本,运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考虑内生性后的估计结果表明:财政自主权的提升能够促进本地产业结构升级,但会抑制本地产业集聚,并且具有空间溢出效应,这一溢出效应抑制周边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产业集聚。由此,可以为提升本地财政自主权,推动区域合作与交流,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9.
美国休耕制度及其对中国耕地休耕制度构建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美国休耕制度进行解读,并通过对制度文本的系统梳理和对比分析,为中国休耕制度的构建提供参考坐标。[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结果]通过文献解读发现:(1)美国休耕立法经历了初步确立、快速发展和调整完善3个阶段;(2)美国休耕制度的政府补贴具有多元的特性,包括土地租金、成本分摊、技术援助、额外奖励和税收抵扣;(3)美国在实施休耕制度时强调计划与市场结合;(4)美国休耕制度的重心最终落脚于实现有机农业转移。[结论]根据这4项研究发现,中国在构建耕地休耕制度的过程中:首先,应逐次建构以休耕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法规体系;其次,在结合多方财政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多元化、差异化、动态化、奖惩结合的休耕补贴机制;再次,需要计划和市场的有机结合,强化计划安排的同时激励农户自觉参与休耕,主动提升耕地地力;最后,休耕制度重心的落脚点应与有机农业发展的趋势相契合。  相似文献   
10.
1994年分税制改革是我国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一次根本性变革,深刻影响了当今中国政府间关系的走向。分税制改革迄今已经实行了14年,它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对我国政府间关系产生了怎样深刻的影响,同时这一改革还存在哪些明显的问题和隐患,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对中国分税制改革的评价和未来的发展前景,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