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0篇
财政金融   516篇
工业经济   96篇
计划管理   319篇
经济学   251篇
综合类   151篇
运输经济   14篇
贸易经济   239篇
农业经济   37篇
经济概况   2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115篇
  2002年   177篇
  2001年   291篇
  2000年   724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议我国实施债转股后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进一步规范债转股工作,强化银行信贷管理 首先,要严把进入关。为了防止企业借债转股之机逃废银行债务,要严格按照债转股的操作程序,规范债转股工作。在政府有关部门对国企实施债转股资格进行评定时,银行必须出具真实的企业信用记录,坚决杜绝暗箱操作,防止不符合债转股条件的企业进入债转股行列。其次,银行要认识到债转股后可能产生的后果,从债权人的角度,债转股将现实短期信贷风险转化为潜在的长期投资  相似文献   
2.
3.
从1999年开始,被许多人视为国企改革“重头戏”的债转股已在全国拉开序幕,两年多来,人们在实施这一工作的过程中,除了肯定其正面效应外,更多的则是反思用至困惑。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国有企业资金不足和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而出台的债转股已引起世人的关注,它的直接目的是核销银行不良贷款和帮助国有企业脱困,但它也面临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的道德风险问题以及资产管理公司最终如何退出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债转股的流程,继而对这两个关键性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市场取向的改革决定了债转股目标的实现,必须借助市场力旦,资产管理公司(AMC)运作过程中,无论是在“进入”还是”“退出”债转股企业都需要市场力量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在债转股中,AMC必须运用“搭便车”策略,借助民间资本的市场力量作用,从战略高度上推动债转股的进行。  相似文献   
6.
7.
债权转股权是国有企业资本结构改革的产物。实行债转股对于理顺国有企业产权关系,提高银行和国有企业竞争力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国有企业效率低下,商业银行体制改革滞后,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制约着债转股的顺利实施。应通过完善制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措施促进国有企业债转股工作的进行,以提高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夏秀娟 《经济师》2002,(6):148-149
文章对债券转股票的前景和风险进行详细的分析 ,提出债转股风险化解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张明 《湖南经济》2002,(12):45-47
针对我国银行存在的巨额不良资产,1999年以来我国陆续成立了信达、长城、东方、华融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开展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工作。但是对于采取AMC模式处置不良资产,也有不少不同意见:1、三年来AMC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并表现出有效性?因此,有必要对该模式及其运作进行具体分析,针对问题采取相应措施,以充分发挥其有效性。AMC模式的缺陷及运作中的困难AMC模式可能引发三重道德风险。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即商业银行通过剥离将责任转嫁给资产管理公司,并产生对未来再次剥离的依赖,而无积极性防范不良资产的产生,同时对…  相似文献   
10.
杨玥 《商贸与会计》2004,(10):28-30
银行的不良资产是困扰各国银行的一个金融难题,国外不少银行因此陷入窘境丛至破产、并进而引发金融危机。由于历史的、体制的原因,我国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率水平居高,科学地认识这一金融风险并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参照国际大规模处置银行不良资产的经验及国际上几种主流模式,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本文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提出以下四种可行的处置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