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工业经济   2篇
计划管理   5篇
经济学   1篇
运输经济   5篇
信息产业经济   9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铁路重载技术发展水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合2003年国际铁路重载专家技术会议的讨论,论述了目前国际铁路重载技术的发展水平:重载铁路的最大轴重和列车牵引质量普遍提高;重载铁路运量及收入达历史最高水平;开始在其他铁路干线上发展 25 t 轴重的重载列车。国际重载技术的最新进展集中体现在3个方面:新型技术装备的研制及应用;强化重载线路养护技术和采用安全监测系统保证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在铁路运输的速度、密度、重量三种因素中,我国铁路货运的密度、速度发展均居世界前列,同时考虑到既有站场条件下对编组长度的限制,提高轴重已成为当前我国发展高效能铁路运输的最佳选择.针对27 t轴重货车开行,就既有线路钢轨、道岔、桥涵、驼峰、到发线、机车车辆的适应性展开技术可行性分析,并提出了强化改造建议.编组数量都为64辆时,27 t轴重的列车比23 t轴重的列车年均增加371万元利润.经济新常态下,既有线开行27 t轴重通用货车对于提高路网运输能力以及充分利用线路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国际铁路重载运输发展概况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货物列车重载运输技术迅速发展,重载运输的国家已经遍及五大洲和几乎所有的铁路大国。重载运输技术已被国际公认是铁路货运发展的方向,重载运输取得的效益已由各国的实际运输业绩所证实。提高轴重是世界各国重载运输一致采用的一项重要举措,长期的运行考核证明这项措施既提高了运输收入,又降低了维修成本。同时,提出进一步强化新技术、新装备的研究开发,推动重载运输取得更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继瓦轴重大装备精密轴承改造项目被列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第一批国债项目后,近日,国家发改委下达了第二批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国债项目,瓦轴又有两个项目(汽车等速万向节驱动轴项目、SAPR/3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技术改造项目)获得国家批准。  相似文献   
5.
为保护高速公路桥梁结构安全。保护高速公路路面及其他路产安全.减少由于车辆超限造成的安全隐患.河南、江苏等省份先后对货车实施了计重收费。由于计重设备(轴重计)供货商较多.为统一通讯接口,增加设备和软件的互换性.西安公路研究所根据计重收费系统称重数据传输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严格的通信规约.目前已被4家称重设备供货商采用.并在河南、江苏等地计重收费系统中得到应用.数据  相似文献   
6.
素有煤炭之乡美称的山西省,公路运输以煤为主要货物,60年代以前煤炭价格低廉,汽车运煤基本上按立方米估算或凭经验估计,后来逐渐采用机械衡进行计量、随着科学进步电子衡器又将取代机械衡器,目前应用的电子汽车衡有两种类型:整车计量的静态汽车衡和轴计量的动态汽车衡。整车计量的准确度高,可达到  相似文献   
7.
计重收费是治理超限运输的有效方式,但传统动态轴重仪的精度问题却成为计重收费方式推广的瓶颈。本文介绍了Bragg光栅光纤式压力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在汽车轴重、轮型、轴型检测中的应用,并给出了基于Bragg光栅光纤传感器的收费站计重收费系统总体方案。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铁路重载运输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车站到发线的有效长、机车车辆的装备和技术、重载列车开行的情况及其效果等方面,论述了我国铁路重载运输的现状,据以提出重载列车开行的技术条件,最后展望了我国重载运输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便携式动态轴重仪校准测量能力的评定方法。  相似文献   
10.
陈越  雷剑锋 《企业导报》2014,(11):151-151
机车车辆轮重与轴重分配影响车辆的动力学性能,包括制动和牵引性能的发挥。因此轴重和轮重偏差在机车车辆的生产和设计中必须严格控制,根据GB/T3317-2006规定,我国铁路运行机车轴重偏差不应超过平均轴重的,轮重偏差不应超过该轴平均轮重的。本文以整车称重调簧试验台的开发为基础,对调簧加垫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建立称重模型。其中,调簧算法通过Dephi和Matlab的混合编程实现调用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