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工业经济   1篇
计划管理   1篇
经济学   1篇
运输经济   19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4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随着公路事业的发展和公路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公路的养护工作由原来传统的粗放型、松散型向现代的集约型、机械化、科学化、规范化转变,这也意味着将对道班养护工人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建设和培养一支适应公路事业不断发展的,俱有较高素质的新型道班工人队伍,是新时期公路养护事业发展的迫  相似文献   
2.
朋友,你去过四川万源吗?你看过革命故事片《万源保卫战》吗?如果你来到万源,定会为那崇山峻岭发出这样感慨:真是崎岖路难行啊!当你驱车沿着国道210线从达州向北行驶100多公里,到了万源市的花萼山区,你一定会对这曾是“秦川锁钥”的巍峨群山发出惊叹:这穷山恶水哪是人生存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我叫凡冰冰     
正凡冰冰不姓凡,这是大家对李凡的昵称:能歌善舞的她,可是湖北省随州市广水公路段的文艺骨干,往台上一站,还颇有点儿范冰冰般的星味。从小爱跳舞的李凡,长大后得偿所愿,接受了专业舞蹈训练,随后,她开始在青少儿宫教授舞蹈。2009年,身为公路人后代的她,通过考试进入了广水  相似文献   
4.
8月2日至5日,第十四期《中国公路》特约记者培训班在郑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系统地学习了新闻写作、摄影技巧,并明确了《中国公路》的用稿要求。在实习过程中,大家跃跃欲试,纷纷用手中的像机和笔,记录下所思所想。还有部分学员是经验丰富的资深作者,他们也寄来了得意之作。在此,我们编发了部分作品,让我们一同去结识这些可爱的公路人。  相似文献   
5.
客运点评     
11月16日9时40分许,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榆林子镇西街道班门口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辆幼儿园校车与一辆运煤货车迎面相撞。截至目前。已经造成19人死亡。  相似文献   
6.
优化     
正他失神地坐在道班门口的乱石堆上,一根接一根地吸着烟。雨过天晴,院子里的水泥地上深深浅浅地积着水洼,三只肥番鸭欢快地戏着水。一丝热风吹过他的鼻尖,夏天已经到了。他扔了烟头,向停在院子里的扫地机走去。阳光照在车头的水箱上,反射出刺眼的光。他坐进驾驶室,用手轻抚着方向盘,一股辛酸的味道直往上涌,哽住了喉咙,泪水随即模糊了双眼。突然,耳边传来粗重的呼吸声,他吃了一惊,不知什么时候,妻子已站在扫  相似文献   
7.
孝女刘满秀     
正40年是什么概念,人生中又能有几个4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公路管理局退休职工刘满秀,就在漫长的40年中,一直关心照顾一个智障工友,把他当作自己的父亲一样,尽着儿女的责任。而作为一个养路工,刘满秀自己的生活并不宽裕,还患有心脏病,但她却不以为苦,默默无闻地在14000多个平实的日日夜夜中,演绎了一个真情故事。刘满秀今年73岁,是兴安公路管理局的一名退休职工。1966年,她在兴安县护城乡塘市公路养护道班做养路工。就  相似文献   
8.
望长沟之恋     
正认识老班长已经快3年了,那缘于笔者的第一次望长沟之行。3年间,笔者多次去望长沟探望老班长。每次相见,对他的感情都会加深一层,但不管什么时候想起,老班长的形象总是与望长沟紧密相连。有时候甚至觉得,老班长和望长沟本来就是一体的。老班长,名叫侯成群,从1969年开始,他已经守护秦岭深山里的这段公路45年了,至今仍扎根在望长沟道班。  相似文献   
9.
他叫秦田代,是我的堂伯。中等个子,身板硬朗,一天到晚都是一副笑逐颜开的模样。让人觉得他的生活似乎总是称心如意一帆风顺的。上世纪70年代初.他从部队转业回到地方,安排在临桂县宛田乡道班工作,任班长职务。从此,他与公路结缘,带领道班工人一千便是38年。十多年前.他的女儿中专毕业分配在道班工作。,年纪轻轻的女孩子,哪受得起这样的劳累?上班没多久,女儿便对这份工作产生了厌倦情绪。  相似文献   
10.
无悔的选择     
正1985年,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放弃了笔墨纸砚,扛起了扫把铁铲。为了公路,心爱的长子双目失明;为了公路,婉拒二哥合伙做生意的好意;为了公路,谢绝高薪的职位聘请……为了公路,他付出了太多,也放弃了太多。他就是贵州省兴义市公路管理局冗渡养护站站长张宜州。从当年懵懂无知的少年,到如今成熟干练的一站之长,张宜州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岁月全部献给了挚爱的公路事业,一干就是28年。爱路就像爱孩子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张宜州的父亲就是一名养路工,全家7口人每月仅靠父亲30多元的工资来维持生计。为了分担家庭的重担,1985年4月,张宜州从父亲手中接过铁铲和扫把,成了一名养护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