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工业经济   2篇
计划管理   3篇
综合类   1篇
运输经济   17篇
贸易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铁路客运站与城市发展既相互促进,也存在一定的矛盾。铁路客运站的建设能够刺激城市的商业发展、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位、给城市的发展带来新机遇,对城市快速发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在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发展城市商业中心区域,或与市政广场、文化广场相结合的模式下发展与建设好城市铁路客运站。  相似文献   
2.
榆林经济开发区是1999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的陕西唯一以能源重化工项目建设为主体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开发区位于榆林市西南郊,东起榆溪河,西至包西铁路;南超闫庄村,北至沙河南。南北长7—8公里,东西宽1—3公里,规划总面积18.4平方公里,起步建设区5平方公里。北邻榆林机场和铁路客运站,南接榆林铁路货运站;西依包西铁路,东跨榆溪河与榆林南郊化工区相连。  相似文献   
3.
旅客导向系统是铁路客运站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对铁路客运站旅客导向系统标准化建设中应遵循和考虑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总结了旅客导向系统标准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步骤。  相似文献   
4.
无备选站址条件下的客运站自动选址是线站协同优化的前提和基础,而不局限于车站选址的代价最小化,同时考虑连接车站间区间线路的代价具有重要意义。构建复杂山区铁路客运站自动选址模型,首先,建立综合地理信息模型,基于线站一体化的设计理念,实现单个车站选址,确定站心位置及站坪方向;其次,以公路线形优化模型的改进算法完成站—站间自动选线设计;最后,将车站选址代价与区间线路代价紧密结合起来,计算综合代价,实现站址方案的优选。以山区铁路为例对该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高效生成山区铁路车站方案集,并辅助设计人员进行方案优化。  相似文献   
5.
铁路客运站配套停车场主要用于停靠接、送旅客的非营运车辆和出租车与其他社会车辆。在考虑接旅客车辆在停车场停留时间、旅客列车到达时刻、乘坐接旅客车辆人数等因素的基础上,构建接旅客车辆所需泊位数计算模型,采用系数法构建送旅客车辆和其他社会车辆所需泊位数计算模型,形成停车场泊位数量计算模型。以计算石家庄客运站停车场所需泊位数量为例,通过模型应用验证,分析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交通财会》2016,(6):89-92
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改基础〔2016〕952号2016年5月3日当前,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建成,各种运输方式快速发展,基础设施网络规模不断提升。但是,综合交通运输整体效率还不高,服务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各种交通方式之间衔接不畅,旅客中转换乘不便,综合交通优势难以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7.
8.
铁路交通运输是当今最便捷、环保、高运能的公共交通方式。目前,我国的铁路运输事业及铁路客运站建设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尤其是在城市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大型客运站。许多大型客运站与传统火车站相比,其设计都出现了向多功能城市“综合体”转变的新趋势。首先,由单一的列车出发到达的场所转变为交通枢纽,快速联系多种交通方式,包括市内轨道交通、公交、汽车和城际、区域快速交通甚至包括机场等,以满足多种交通运输行为。其次,这些铁路客运站建设往往与城市中心区的发展计划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在新一代铁路客运站规划和建设中,贯彻“五性”要求,就是要从“以旅客为中心”出发,实现铁路客运站建设中位置选择、功能设施、时代特征、文化底蕴、先进性和经济性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0.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及其特点,对轨道线路引入既有铁路客运站的影响进行分析。将换乘旅客分为两种类型,从旅客站内停留时间方面对站内聚集人数的正负效应情况进行分析,并给出铁路客运站候车客流的影响公式,说明平均停留时间与通过轨道交通换乘的旅客流量、铁路售票的信息化程度,以及车站的发车密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