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23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31篇
财政金融   922篇
工业经济   185篇
计划管理   1565篇
经济学   1727篇
综合类   1061篇
运输经济   73篇
旅游经济   30篇
贸易经济   1528篇
农业经济   248篇
经济概况   1375篇
信息产业经济   10篇
邮电经济   10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116篇
  2021年   108篇
  2020年   95篇
  2019年   135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159篇
  2016年   187篇
  2015年   245篇
  2014年   531篇
  2013年   489篇
  2012年   504篇
  2011年   587篇
  2010年   647篇
  2009年   655篇
  2008年   665篇
  2007年   576篇
  2006年   489篇
  2005年   477篇
  2004年   383篇
  2003年   336篇
  2002年   288篇
  2001年   243篇
  2000年   175篇
  1999年   109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0年   1篇
  19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保障性住房居民福利认同、住房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踪程  陈立文 《财经问题研究》2021,(11):120-128,后插1
本文基于保障性住房供给与居民居住体验互动的视角,综合运用可行能力理论和顾客满意度理论,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对我国保障性住房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将居民福利认同、能力空间上的住房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纳入同一分析框架中,构建了三者间的影响关系,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保障性住房居民福利认同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条作用路径;保障性住房的住房品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不显著,即住房品质的改善未必会带来主观幸福感的提升;保障性住房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显示出明显的福利效应;住房满意度在保障性住房居民福利认同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关系中具有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最后,从综合供给体系、新型分配模式、信息管理制度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四个方面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3.
4.
5.
无论什么样的外语教学教材以及教学模式,除了遵循语言习得和教学论的基本规律以外,还应该吸取心理学、社会学的有益成分.就外语教学而言,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用语置于特定的环境之中,抓住学生直观记忆能力强的特点,利用计算机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并分析在这种新模式下的心理现象,可以有效提高教材使用效益.  相似文献   
6.
7.
8.
“股利之谜”与控股股东效用最大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股利之谜”被称为一种“异象” ,不能为标准金融理论所解释。在用控股股东效用最大化代替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假设情况下 ,本文用模型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股利之谜”的真正原因是控股股东调整公司资本结构以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  相似文献   
9.
当前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主要特征是背负巨额外部赤字的美国以低利率大量从亚洲融资。亚洲中央银行而不是私人投资者正为美国的大部分赤字“埋单”。Michael Dooley等经济学家称亚太地区形成了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于新体系中的周边国家而言,当前稳定的低汇率所带来的利益超过外汇储备积累带来的损失。本文主要从汇率制度理论的发展角度解释了形成亚洲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原因,并从其内在的脆弱性出发分析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李鹿野 《金卡工程》2009,13(4):67-67
关于法律责任的本质,西方主流观点有三个,分别是道义责任论、社会责任论、规范责任论。相对而言,规范责任论更加全面地揭示了法律责任的本质。然而,学界对该观点提出了质疑。针对这些质疑,本文认为该观点当下仍适合于我国实际,但需通过制定良好的合理的法律,从实践上弥补该观点理论上的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