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5篇
工业经济   1篇
计划管理   4篇
经济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贸易经济   2篇
农业经济   2篇
经济概况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的体会是:执政为民重在富民。如何实现富民?我们的做法是:落实“富民”的新举措。发展是执政为民的第一要务。要把“三个代表”的本质要求体现在实践中,首要的是发展经济,尽快让人民群众富裕起来,使屺亭的经济总量、综合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一是把优势产业放大做强,努力实现“以工富民”。轻纺和化工是我镇的两大支柱。轻纺占全镇经济总量的60%以上,形成了纺、织、染、成衣的整套生产能力,有一批丰富生产贸易经验的经营者群体和一批稳定熟练的…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建党八十七周年,回顾我们党走过的风雨历程.越发感到党的伟大和正确。它带领劳苦大众推翻三座大山,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它指引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走富民强国之路,这些丰功伟绩都将永载史册。当前,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带领我们努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在这新的历史时期。又有许多新的问题摆在我们共产党人面前。其中执政党如何勤政廉政,如何做到干干净净、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是一个我们必须面对并要很好解决的关键问题。针对这个问题,通过不断地学习中央文件,阅读有关著作,有了以下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3.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历史上民富国强的“文景之治”时代,就是由汉文帝刘恒率先实施节俭爱民政策所开创出来的。刘恒登基后,体恤民情,鼓励农耕,先后二次“除田租税之半”,还有一年全免田租。他在全国提倡朴素节俭的作风,自己也以身作则,平时身穿黑色粗丝衣服,所作帷帐都不刺绣花纹,他还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他曾想造一座露台,请工匠预算费用,需花费黄金一百斤,  相似文献   
4.
比较分析了中国近现代史上三位伟人关于富民强国的思想和实践,孙中山是最早倡导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人之一,他用民生主义解释社会主义。毛泽东的功绩在于其率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但在富民强国的道路上却没能走远,这一历史使命是由邓小平付诸实践的。回首这一沧桑历程,我们愈发坚定了中国改革开放、求富求强的决心。  相似文献   
5.
一 普京执政以来的总体经济情况 普京执政以来,为了实现“富民强国”的执政目标,重振俄罗斯的大国雄风,提出在政治上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体系,实行中央集权,强化国家权威;在经济上实行“自由经济”的改革与发展方针,即保证俄罗斯实行的市场经济改革是文明的,是建立在法律与平等竞争基础之上的,也是符合市场经济一般原则的。此外.普京还成立了“战略研究中心”,通过制定长、短期发展纲要,规划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举世瞩目的十八大胜利闭幕了。她为正行进在富民强国道路上的伟大祖国指明了继续前行的路线,确定了新的历史方位,尤其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确立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和各族人民,幸福美好的壮丽画卷必将徐徐展开。如何确保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是各条战线和每个建设者都在思考的共同课题。全面建成小康、金融鼎力担当这就是金融工作者的坚定承诺和应有回答。全面建成小康、金融鼎力担当是金融业的使命和职责所决定的。金融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从不重视到重视,从鹦鹉学舌到成口头禅,从吃别人的馍到自主创造,创新——已成为当今中国人追求的富民强国目标和一切工作的原动力。这既是中国人创造意识的觉醒,也是民族发展的根本之道。[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古人云:“郡县治,天下安”。对现代中国而言,加速县城经济发展,是民族复兴,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基础。我国是一个拥有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做大做强占国土总面积93%的县域的经济,是实现中国经济“富民强国”的重要途径。然而,县域经济介于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之间,既承载着农村发展重担,又头顶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它犹如一根扁担,  相似文献   
9.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带给世界一个新词语和概念:"中国奇迹"。在特定历史条件制约下的这场摸索前进式的改革,将突破传统观念、传统体制桎梏的中国带进了一个新时代。站在三十年的节点上,对历史的反思与回顾有助于我们建立一个确切的信心,清晰地认识自我,理性和建设性地对待未来即将出现的悲伤与喜悦,再创改革新局。三十周年,中国在富民强国的路上走了多远?衡量这个答案,也许我们要明白,离开起点的我们,现在面对着怎样的阻力,面朝着何方再出发?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