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4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2篇
财政金融   77篇
工业经济   30篇
计划管理   266篇
经济学   275篇
综合类   133篇
运输经济   10篇
贸易经济   200篇
农业经济   238篇
经济概况   347篇
信息产业经济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113篇
  2014年   269篇
  2013年   208篇
  2012年   144篇
  2011年   131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区已不再只是用电量少,负荷单一的能耗体,因此,如何科学、准确地对农村电网的无功负荷进行预测、优化、补偿,是目前农村电网规划和建设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课题。目前,纯居民生活用电的农村公用变已经很少了,绝大多数农村公用变的非普工业用电已占到60%以上。一直以来,在农村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这三者又是紧密相关、交互影响的。如何能让80%的乡村人口走出来参与到中国社会的工业化进程中,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的问题。本文探讨了民工市民化的政治、经济理论基础以及民工市民化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3.
一个难转的弯:农民市民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市民化,指的是在城市化进程中,让生活在农村的大部分农民,离开土地和农业生产活动,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其身份、地位、价值观念及工作生活方式和交际方式向城市市民转化的经济社会过程。由"乡下人"变为"城里人",由农民变为市民,这一经济社会现象在我国的出现和发展,不仅顺应了现代社会结构变迁的大趋势,而且对整个国家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正在并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何晓红 《特区经济》2006,(3):146-148
青年农民工市民化,是指他们在身份上获得城市居民相同的合法身份和社会权利的过程,最明显的标志是获得所在地的城市户口及相应的社会权利。但是在推进青年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思想障碍、制度障碍、政策障碍、组织障碍、青年农民工自身素质障碍等方面的限制,制约了青年农民工市民化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5.
宋艳萍 《全国商情》2007,(9):108-109
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是我国城市化面临的首要问题.然而,目前我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主要原因就是农民工人力资本水平偏低.随着劳动力就业的市场化和第二、三产业技术含量的提高,人力资本成为农民工在城市生存和就业的决定性因素.本文分析了农民工市民化的人力资本障碍,并对如何提高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水平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失地农民市民化的障碍与对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因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失地农民群体的保障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农民市民化是不可逆转的社会发展大趋势,失地农民率先市民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要求。为确保失地农民的生活和就业,体现城乡居民的公平国民待遇,必须以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看待失地农民,通过对失地农民身份转换,即把农民变市民,将失地农民纳入城市保障范围,从制度上确保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  相似文献   
7.
杨巍  杨绍安 《经济界》2005,(5):85-88
要想克服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阻碍因素,就先要全面把握农民市民化的内涵,要对农民与市民这两个概念有清楚的了解。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学中生产力三要素的角度来理解农民与市民的含义。任何社会、任何时代开展劳动过程,从事物质资料生产都必须具备三个简单要素: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其中,劳动对象是人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人的劳动加工的对象,这标志着劳动者所拥有的社会身份与所从事的职业。这样,我们可以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是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且居住在农村,并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收入来源;而市民是指以非农…  相似文献   
8.
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但不受限制、无序的人口向城市流动也会带来城市许多问题和社会问题.而转变劳动力转移观念,通过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中小企业的集群发展,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审计机关实施审计监督所采用的方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最基本的方式:项目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  相似文献   
10.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离土不离乡”,就地转移(内转);另一种是“离土又离乡”,向外输出(外转)。其转移就业总的原则是:在合理有序过程中,坚持两条腿走路。怎样实现农民转移就业、致富增收和充分就业目标?本文就“333”如皋模式试作粗浅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