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工业经济   1篇
计划管理   3篇
贸易经济   7篇
农业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4篇
信息产业经济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枚已经被宣告死亡的“弃子”,eBay中国如何“救亡图存”,并重新恢复自己对于母公司的战略价值?  相似文献   
2.
90年前,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当时的华夏大地,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内忧外患、风雨如晦。在中华民族存亡续绝之际,中国共产党勇敢担当起救亡图存、强国富民的历史使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之路,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相似文献   
3.
一百年前武昌城内一声枪响,古老神州风雷激荡山河色变。辛亥革命,一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伟大变革,从此掀开五千年历史新的篇章。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的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的民主革命。她的必然发生,一举推翻了统治中国数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极大地推动了民主  相似文献   
4.
马伟萍 《市场周刊》2004,(10):130-131
在中国近代史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严复系统的引入和创造了《天演论》,为国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变革进取的进化观念。结合中国近代特殊的历史现实,对严复的进化思想所具有的启蒙意义加以论述,以期体现其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史上所具有的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盖城 《中关村》2005,(6):24-27
一百年来,中关村是一片和中国各个重大历史事件密切相连的热土。正是在这片热土上,九十年前,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等社会精英开始探索中国崛起的道路。而中华民族崛起的道路,恐怕要上溯到1840年,从那时起,中国开始遭遇历史的忧患,中国才在世界坐标系中发现自己的边缘化,于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等都是当时的社会精英们在寻找一条救亡图存的崛起之路的行为。  相似文献   
6.
《山东企业管理》2005,(10):46-46
标杆学习是指针对一些被认定为最佳作业典范的组织,以持续的系统化的流程,评估它的产品、服务与工作流程,以改善或提高自身的组织绩效。形象一点地说,标杆学习是一种谦虚地承认他人的确在某些产品上优于自己,并虚心向其学习,以求迎头赶上甚至超越的做法。标杆学习这一管理工具被国外企业特别是众多的全球知名企业,如IBM、摩托罗拉、3M、杜邦等,认定为他们救亡图存或巩固领导地位的杀手锏。因为他们已经感受到标杆学习是一种形成创造性压力的最佳途径,也是真正创新的先决条件。而显而易见的收益,更让他们坚守标杆学习运动。  相似文献   
7.
面临转型升级深刻变革的中国报业,似乎正陷入"唱衰"的行业预言之中。运营收入连年下降的遭遇,加剧了业内"救亡图存"的情绪性恐慌,很容易沦为放弃转型升级的创新进取,甚至在"找死"与"等死"之间徘徊,把当下一切困难都归结为"唱衰"的宿命之中。  相似文献   
8.
《现代班组》2011,(11):52-52
翻开辛亥革命百年历史,有一个人不能被忽视。他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宋教仁。 1882年,宋教仁生于湖南桃源一户不愿与清王朝合作的传统的书香之家。他6岁入私塾,17岁入桃源漳江书院,受进步山长教诲和变法维新、救亡图存思潮激励,萌发了“实行革命,推翻专制皇帝,建立一个民众做主之新国家”思想。  相似文献   
9.
范杰 《魅力中国》2013,(32):292-292
自清代以降.百年之间,煌煌华夏却每遭西方列强所辱,虽致主权沦丧,国将不国,但中华自古就有所谓“多难兴邦”之教。于此危急存亡之秋.救亡图存之士不乏有数,他们倾慕西方,且欲凭此以兴家国,故而“西化”之风畅行天下。虽破旧立新之举已成大势,但是单纯的“西化”却有失浅薄。而与之相对的另一部分学者则愿继先哲之慧命,发扬蹈厉,探玄抉微,融贯中西,返本出新,厥欲将我中华堙没不闻之文化精神重白于天下,方东美先生便是其中一位重要代表。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曾经深刻的指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无数的先进分子开始探索救国道路.不同于梁启超等第一代改良知识分子,也不同于陈独秀等第二代激进民主主义革命知识分子,中央苏区时期的第三代知识分子,是彻底的行动主义者,他们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因为共同的理想,共同聚集在一起,力图实现救国图存的历史担当."第三代眼界更宽,见识更广,许多成为学者教授,有的首创与农民战争结合进行武装斗争,成为中国革命的栋梁和柱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