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5篇
工业经济   1篇
计划管理   2篇
经济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贸易经济   2篇
经济概况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国”的故事,中国的航空巨头讲了8年。如今谈论谁来定鼎中原,已显得不那么突兀。 在这个充满“弱肉强食”、“野蛮扩张”、“挣扎自救”、“合纵联横”且夹杂有所谓“国进民退”的行业中,资源势必有意无意地向央企集中,无论国企地方队,还是赢弱的民营航空,生存空间的逼仄在想见之中;而如果某家央企既能挟行政垄断的优势、又能利用市场化手段进行突围与扩张。那么天下大势,多半已成。  相似文献   
2.
★凡是对曹操评价较高的年代,往往人心浮躁、信义缺失、急功近利,人们只问目的,不计手段,这就是曹操指数。★曹魏是典型的垄断性国有企业,挟天子以令诸侯,做的是只此一家别无  相似文献   
3.
舒雍 《中国西部》2006,(9):92-98
白帝城虽踞水陆要津,但这里没有城墙,它主要是凭三面环水,地势险峻才成为军事要地。现在看上去它更像一座小说中描写的山寨,唯一的陆路因正在建桥而交通堵塞。  相似文献   
4.
<正>东彰武村位于曲沟镇西南约三公里处。相传1800年前的曹魏时期,曹操常利用洹河水训练水军。这里水面宽阔,河中有一小岛,曹操曾到此岛上表彰武士功绩,故后人取村名为彰武。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当今的东彰武村仍是英才倍出、彰显功绩的热土宝地。这里良  相似文献   
5.
刘亚梅 《新西部(上)》2009,(6):126-126,124
三国时期的书法艺术“曹魏最盛”。具体表现:一是曹魏的书家群体,其中以钟繇和卫觊为代表;二是曹魏的碑刻。它在隶书风行繁荣四百年后,开启了晋代行书、唐代楷书的繁荣局面。  相似文献   
6.
曹魏时期的田租 ,《三国志》、《晋书》、《通典》均作每亩四升。这一租额 ,在众多的论著中 ,无批判、无怀疑地被引用 ,并被作为展开曹操政权的性质、两汉魏晋时期农业生产发展水平等问题探讨的重要依据 ,而且还成了西晋占田、课田以及租调制度研究的出发点之一。对此贺昌群、周国林曾提出过疑议。本文在介绍周国林研究的基础上 ,重点从汉代租赋制度的弊病、东汉时期的租赋改革动向以及曹操实行租调制的目的等方面 ,对周国林的见解作一些补充和修正 ,论证“收租亩四斗”说的可能性。而最终目的则是想通过对曹魏租调制的探讨 ,来寻找中国古代社会向中世纪社会转型的轨迹  相似文献   
7.
三国统一的原因众多。本文结合冀朝鼎先生“基本经济区”理论 ,主要从统一方略的角度对曹魏西晋政权最终完成全国统一进行财政经济分析。通过分析认为 :曹魏“发展经济 ,以守代攻” ,西晋“积谷养民 ,专心东向” ,是其灭亡蜀、吴 ,最终实现三国统一的财政经济原因  相似文献   
8.
曹魏政权的财源主要依赖黄河中下游经济区的农业种植经济 ,汉末以来该地区农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亟待恢复 ;而曹魏以武立国 ,军粮供给为财政收支的核心问题。这种财政经济背景决定了曹魏确立并长期奉行“修耕植 ,蓄军资”作为财政建设的基本方针。在这一基本方针的指导下 ,曹魏采取有力措施恢复和发展官营与民营的农业种植经济 ,通过分配屯田收益及向自耕农征收租调 ,逐步获得稳定的粮食收入 ,有效地保障军粮供给 ,改善财政状况 ,实现其统一北方并积蓄国力准备统一中国的战略目标。与此同时 ,曹魏统治集团提倡节俭之风 ,也有利于这一财政建设基本方针能较长期地被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9.
以曹操为首的曹魏统治者在三国鼎立的局势下,总结历代统治阶级的治国经验,结合特定的社会情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法律思想,而且将这一思想全面贯彻于立法、司法实践,制定了三国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法典<新律>.<新律>是在大规模整理秦汉旧律的基础上制定的,是一部总结性的法典,它为两晋及隋唐以后完备的封建法律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陕西省岐山县益店高级中学郑明科、已文二同志的<这是曹魏五铢吗?>一文,对于2009年秋季刚刚发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186页上的曹魏五铢图片提出了质疑,我们认为质疑得好,很及时,也很有必要;并特别赞成他们在文末发自肺腑的那几句话: "钱币虽小,事关重大,因为这是教科书.要教师不犯知识性错误,就得堵住教材不出错误!"字里行间,洋溢着人民教师崇尚职业的赤胆忠心,以及两位古钱币爱好者严谨认真治学的精神和尊重历史的一份责任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