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17篇
计划管理   16篇
经济学   16篇
综合类   8篇
贸易经济   29篇
农业经济   3篇
经济概况   3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实现病有所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之一。思考"看病难、看病贵"的形成原因和解决对策,是为了逐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形成"看病难、看病贵"既有医德、医价、药价和不当的检查费用等直接原因,也有医疗卫生管理中政府社会职能的缺失等间接原因。因此,只有从医疗环境、政府职能和观念制度等方面实行系统治理,保障公民健康权,才能从根本上缓解"看病难、看病贵"。今鉴于此,为了有针对性地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难题,对"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蒋静英 《经济师》2014,(9):264-265
文章通过对我国医院管理体制、医保制度、药品价格等因素的调研,指出当前老百姓普遍关注的"看病贵"问题的一系列原因,并结合实际工作中的见闻与思考,汇总相关文献的研究结论,从政府、医院、医保部门、医生等多视角出发,提出破解看病贵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尽管取得了一系列的进步,然而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仍旧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困扰着广大的公众。本文笔者便通过对当前看病难与看病贵的深层次原因分别进行探究,进而探究出问题的解决对策,旨在促进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造福广大群众。  相似文献   
4.
王仁元 《宁波通讯》2012,(19):63-64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也是医改的重点和难点。2012年是全国公立医院改革由“局部试点”转向“全面推开”的第一年。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始终发扬“三思三创”精神,按照医改统一部署,攻坚克难、敢于担当,不断深化我市公立医院改革,最终实现人民群众得实惠、医务人员受鼓舞、公立医院得发展。  相似文献   
5.
观点     
内地的医疗改革主要是扭转“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并会加强公立医院管理,取消以往“以药补医”的做法。内地医疗制度涉及面广,情况复杂,香港有完善的医疗制度,内地在推行医疗制度改革过程中,香港的经验很值得内地借镜。  相似文献   
6.
医院成本控制中最关键的工作项目就是预算管理,因此,预算管理也当即成了医院成本控制的主要依据,他们两者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医院的成本控制是对医院的所有开支都进行控制,借此来解决看病贵或者看病难的问题,另外,预算管理又是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也是能够有效提升医院总体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并且可以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化配置,除此之外,在财务管理和运营管理当中预算管理也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陈翠芬 《消费导刊》2014,(10):185-186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已成为社会反响强烈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从“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入手,分析了“看病难、看病贵”的成因,通过加强政府职责,提出了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生不起,剖腹一刀5000几;病不起,药费让人脱层皮……"近年民间的这些顺口溜是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真实写照,也是留给政府的一道"民生考题"。  相似文献   
9.
语录     
《东北之窗》2010,(19):8-8
搞不搞免费医疗,其实关键不是有没有钱。印度、古巴都比中国穷,但人家照样能搞免费医疗。按照神木人均一年400元的标准,国家财政每年花3500亿补贴欠发达地区,就可以搞起来啦。广东经济发达,可以加大力度、率先探索,解决居民的看病难、看病贵。  相似文献   
10.
"新医改"的核心是让医疗卫生事业回归公益性,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新医改"能否治愈这一顽疾,有待分析。文章分析了"看病难、看病贵"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相关的解决方案,并进一步思考社区首诊制、医疗资源信息化等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