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3篇
工业经济   1篇
经济学   1篇
贸易经济   2篇
农业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建新 《中国经贸》2009,(24):89-90
文章论述了交通肇事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区别,提出了区分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的主要方法;分析了我国恶性交通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指出了提高交通肇事罪的法定刑并不是遏制恶性交通事故频发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孙柏 《金融博览》2010,(6):37-39
女性理财,的确有诸多男性不及的优势,例如心思细密谨慎,很有耐性,容易接受意见,小像男性过于自信,等等。但“女财神”们也应该看到,理财之路的两边不但仃风光无限,也有深沟浅壑、激流险滩。有些女性投资者容易触碰的“警戒线”或容易走进的观念误区,需要多加留意。  相似文献   
3.
石桥 《环球财经》2011,(10):105-105
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络版撰文细数了卡罗尔·巴茨在雅虎犯下的8大错误,包括过度自信、组织团队过晚以及薪水过高等。1.巴茨在担任雅虎CEO期间的最大错误是过于自信,这导致她对形势误判。2.这种过度自信使得她相信,对阿里巴巴集团40%的股权投资不及雅虎核心资产重要。倘若她从一开始就重视与马云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近期发生的一系列醉酒驾车交通肇事案件,从四川孙伟铭案到三门峡王卫斌案,从南京张明宝案到杭州魏志刚案,无不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及学界的热烈讨论。该类案件往往主观方面难以认定,法律定性把握困难,同时涉及公共安全的重大问题。并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汽车人均保有量的增加,此类案件必将呈高发态势。其争议的焦点则主要集中于对肇事者的行为定性方面:是认定其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还是交通肇事罪?  相似文献   
5.
《环球财经》2008,(7):14-14
中美第四次战略经济对话,双方更加务实坦率。尤其中国开始对美国经济政策的瑕疵直面批评,如对美国政府对美元持续贬值的放任态度,美国应对次按危机所作出的“过于自信”的政策调控等。保尔森认为,中国对美国政策的批评是因为其经济实力在增强,在贸易、货币、资金流动这些全球问题上声音更大了。  相似文献   
6.
贾羽 《董事会》2013,(2):66-67
虽然对太平洋建设的担保逾期是引发申达集团资金危机的导火索,但其近几年战略失当、过于自信,丢掉了企业生存的“安全带”,才是折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2012年9月才通车的草原天路,是一条几乎没什么历史的新路.然而短短时间内,这条路却积累下异常火爆的人气值,成为自驾游爱好者趋之若鹜的目的地,为什么?美呗.当然,如果真拿它和美国66公路相提并论,还真是有点过于自信了.人家近百年的历史,近4000公里的里程,其中浓缩的文化与风情,岂是你一个“美”字比得了的?可对于多数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尤其是像北京城中整日绷着神经度日的人,这条路真是一个可以给满分的放松地.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用心感受一下“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情怀.我想这正是草原天路最吸引人的地方,一场毫无杂念的公路之旅.  相似文献   
8.
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罪过形式通说是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但学界仍有持间接故意的过失心理的观点和间接故意与过失心理并存的观点。本文通过对上述三个观点的理性分析,结合我国现今经济社会的发展特点和对该罪本身的认识规律,阐明该罪只能是过于自信的过失罪过形式。  相似文献   
9.
《投资与理财》2014,(5):68-68
同样的信息,不同的人获得后,有的可能解释为利多,有的会解释为利空。因为信息并不是直接指导投资决策的,在投资者获得信息到进行决策中间。一般还会有整理、分析、筛选、提取、理解、翻译等过程,而这一过程因投资者的不同,会有很大不同。最终仍导致信息的异质性,在过于自信的倾向下,更容易加剧这种异质性。这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同样的企业熏大事件公布后,你选择买入,同时有人愿意卖给你。  相似文献   
10.
刘景治  刘伟 《渔政》2009,(1):35-36
过失 过错 错误 过失因疏忽而发生的过错。过失分为疏忽大意和过于自信两种过失。疏忽大意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某种结果但没有预见到.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导致某种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实际情况中.过于自信的过失和间接故意最容易混淆。区分的关键在于结果的发生是否违背行为人的意愿.如果违背就是过失.如果不违背就是故意。另外,本着疑罪从无的司法实践精神,不能判断是否违背行为人意愿的应当认定为过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