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3篇
工业经济   5篇
计划管理   21篇
经济学   6篇
综合类   12篇
运输经济   2篇
贸易经济   24篇
农业经济   3篇
经济概况   39篇
信息产业经济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爱玲在作品中出神入化般的运用了比喻修辞,她以丰富的想象力和个性化的思维模式,细腻而犀利的笔触赋予了这些比喻鲜活灵动、独特新奇和意蕴深远等特点.这也是她的作品荒凉凄情又充满生命张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叶辛 《潮商》2015,(5):88-89
20来年前的九十年代中期,我第一本书的责任编辑老周,约我看过一次潮剧。走进剧场,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浓的潮汕文化氛围,相互打招呼的,亲热地议论即将淡出的折子戏的,全是浓郁的广东潮汕话,交谈间我得知,光是上海的潮汕同乡会统计,上海的潮汕籍人士就有80万人。演出开始,台上台下,那一出又一出折子戏,不少都是传统剧目,如有名的《三岔口》,其他的剧种我也欣赏过。潮剧的表演形式,有其独特的韵味和美感,看过一次,经久难忘。当时心头就想,潮州汕头地方,其风韵和人文景观,定和他处不一样,有机会一定要去走走看看。  相似文献   
3.
感悟秋韵     
对于旅游者而言,一年之中最好的季节就是秋季了。此时,风和日丽,百果成熟,红叶满山。像我们这样在三尺柜台内忙活了一周,累了一周,放松一下心情,走出家门,到大自然怀抱中去领略秋的绚丽,感受秋的韵味,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  相似文献   
4.
刘谖  马硕 《经济视角》2011,(11):25-27
女人到了50岁,已经是珍藏的恰到好处的酒。只有50岁的女人,汲取岁月的精髓,日月思念的沉淀,如茅台的芬芳,不饮闻之即醉;人生的感悟都精粹成了透明的清冽,香气外溢如陈年佳酿,只有在"五十不惑"中蕴藏。赵连华是50岁的女人,拥有人生中最美的年华,举止优雅间,仪态丰韵,都在举手投足中流泻;从聪明伶俐的日子,走过聪慧敏锐年华,她已具备圆融的智慧,有能力拥着自己心中那份美好的憧憬,把它酿做人间极品般的韵味,随智慧浮动散发出久久不绝的暗香。  相似文献   
5.
刘禹锡是唐代诗坛的一位大家,他的诗歌得到后人的极大推崇。刘禹锡在诗歌创作上的造诣表现为:深化和反驳了传统的主题表现;他使诗歌题材领域得到拓展和发掘,特别是他的民歌体诗对后世影响极大,使诗歌的体式有了很大的变革和完善,充分体现了其在诗歌创作上的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6.
姜雄  张国军  赵镜亮  张炯宇 《华商》2010,(12):34-35
火宫殿是湖湘美食最崇奉的圣殿。四百年火宫殿庙会文化煨出湖湘美食鲜香辣美的活色生香。外地人来长沙,不去火宫殿品尝毛主席吃过的臭豆腐,全中国人民都会认为,这等于没有来过长沙。  相似文献   
7.
中西文化异彩纷呈,对其进行深入的反思和研究,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而对中西审美方式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两种文化差异及其影响的新的切人点.中西审美方式是在各自文化的大背景中逐渐积淀而成,由于中西各个民族的精神生活与精神面貌不同,他们的美学思想、审美意识和审美趣味具有差异巨,而其表面的差异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8.
汪杨 《上海经济》2011,(1):68-69
复古和经典的艺术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有韵味,在愈求丰富的艺术创作中也越来越被认可。好比一条生命的长河,流走的是岁月,沉淀的却是经典。如同曹壹霖的油画,是历史与时光的沉淀,弥漫的独特韵味,散发着别样的光芒。她的作品中不仅展现了艺术元素而且最重要的是揭示了中国传统艺术及智慧。  相似文献   
9.
楹联是中国独有的文学形式,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瑰宝。楹联作为一个独立体,卓立在文学大家族之林,是极具生命力的。在中国文学史上,楹联这一文学形式,经过一千多年,长盛不衰。楹联有三个高峰时期。北宋时期,宫廷楹联繁盛,官宦之家群起效仿,就连寻常百姓人家,每当春节期间,也都"总把新桃换旧符"。及至有明一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力提倡,亲颁《大明功令》,令百姓家家贴对联,楹联文化得到了空前的普及。至于清代,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个帝王,都喜欢作对联,影响了整个朝野。楹联之所用,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楹联和书法有机结合,使楹联发展达到极盛。  相似文献   
10.
老规矩     
马未都 《光彩》2014,(7):68-68
正2014年高考刚刚落下帷幕,各地高考作文题目再次成为公众关注和网友吐糟的焦点。著名专栏作家、收藏家马未都先生按照北京高考作文题目的要求,用30分钟完成了一篇作文。作为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人,马未都写下了他观察和理解的北京"老规矩",行文流畅,文笔老辣,随手拈来,颇有文化韵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