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07篇 |
免费 | 18篇 |
专业分类
财政金融 | 59篇 |
工业经济 | 76篇 |
计划管理 | 137篇 |
经济学 | 202篇 |
综合类 | 62篇 |
运输经济 | 10篇 |
旅游经济 | 4篇 |
贸易经济 | 154篇 |
农业经济 | 129篇 |
经济概况 | 91篇 |
信息产业经济 | 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48篇 |
2019年 | 17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33篇 |
2016年 | 51篇 |
2015年 | 18篇 |
2014年 | 37篇 |
2013年 | 61篇 |
2012年 | 66篇 |
2011年 | 85篇 |
2010年 | 47篇 |
2009年 | 67篇 |
2008年 | 68篇 |
2007年 | 47篇 |
2006年 | 66篇 |
2005年 | 35篇 |
2004年 | 16篇 |
2003年 | 30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分析国内外目标市场评估与选择理论研究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系统动力学(SD)的目标市场评估与选择过程控制模型;明确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目标市场评估系统边界,并采用战略环境评估方法,从宏观环境支持程度、产业环境威胁力及内部资源条件满足程度等方面识别出24个营销绩效影响因素,形成了SD模型的基准变量;然后构建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目标市场发展提升过程因果关系图、流图、量化分析方程,形成了SD系统结构模型,刻画出影响因素与科技成果产业化营销绩效的动态反馈规律;最后结合某高分子材料类科技成果产业化实际,对其目标市场评估SD模型进行了vensim软件模拟,并基于目标市场发展水平及稳定性模拟结果,提出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目标市场选择方案,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目标市场评估与选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技术效率、资本深化与地区差异——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中国地区收敛分析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本文提出了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地区增长差异分析框架,将各地区劳均产出差距分解为劳均资本差异、经济规模差异和全要素生产率差异三个部分。利用改革时期的省级数据,本文发现尽管要素投入仍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但全要素生产率是造成地区差异的重要原因,在地区劳均产出差异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将成为今后中国地区增长差异的主要决定力量。而且,1990年以来中国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绝对发散趋势,严重的技术扩散壁垒加剧了体制转轨过程中的“马太效应”,短期内地区差距不会随经济发展而缩小,政府需要通过适当的政策对地区发展进行调节,尤其要促进地区间技术扩散,使各地区更好地分享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张宝贵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2):102-106
人力资本是现代社会生产的决定因素.人力资本提高可使社会生产效益指数增长.各个学龄阶段的生均教育投入,都应随着科技知识的指数增长而增长.我国走科技先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020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应达到50%,实现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要在2012年达到4%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并在2020年达到4.6%至4.7%,以带动全社会的教育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7%. 相似文献
4.
5.
基于BF(2020)模型框架,本文构建了嵌入间接税、成本加成和进口中间投入品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网络结构一般均衡模型,并提出了一种扭曲—调整的索洛余值的事后核算和结构分解新方法,进一步利用中国投入产出表数据、WIOD数据库等编制了与模型匹配的社会核算矩阵,实证测算分析了1997—2017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及其结构变化。研究表明:(1) 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且两者存在明显此消彼长的“跷跷板”特征,劳动的贡献相对较小且贡献率呈下降趋势。(2)纯技术效率变化一直是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主要贡献部分,但总体上呈下降趋势。2007年是其分水岭,受技术模仿后发优势逐步式微的影响,技术进步速度下滑,但2012年后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影响,纯技术效率逐步提升。(3)扭曲因子配置效率变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贡献由正转负,进口中间品贸易条件变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贡献率由负转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入WTO大背景下,资源配置效率变化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但2007—2012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扭曲因子配置效率出现短期恶化并拉低了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6.
在对产业集群的分类和演变模式进行总结的基础之上,从技术体制视角,对台湾中小企业的案例进行了分析。研究证实:在全球化高科技产业竞争中,台湾产业集群竞争优势获得的关键要素是——内部和外部知识链的协同演进。按照传统模式运营的企业,需要通过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互联和加入全球生产网络的方式,并融入更广阔的全球化渠道以重组知识链。 相似文献
7.
大学知识生产能力提升是推进中国“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的重要突破口。资源是大学知识生产的基础,大学知识生产资源获取路径存在学术、市场和行政的三维场域分化。通过资源有效利用而培养能力是大学知识生产的最终目标,大学知识生产能力表征框架表现为输入性与输出性能力、学术探究力与市场竞争力的双重坐标,评价场域分化决定了大学知识生产能力测度标准的多维特性。大学科研管理实践是在遵循场域分化和各要素矛盾运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对稳固基础、融合共生、优势转化等战略的主观选择及行动策略。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内生性的专业化和分工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内生性产业集群和产业分工网络发展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产业集群、产业分工网络和专业化生产之间的内在关联和作用规律。模型的结论认为,国家(产业)间的制度效率与竞争强度之间存在着循环效应,而这种循环效应能够决定产业集群的布局和配置,决定各国在产业价值链上的位置,并最终决定经济增长的状态。尤其是,一国技术(经济)系统的制度效率的进步将会增加市场交易的需求,进而扩展产业分工的网络规模;而这又将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扩大产业网络的范围,提升该国在产业生产价值链上的位置。 相似文献
9.
10.
最终需求的生产诱发系数和依存度系数揭示,我国高耗能产业部门生产对出口依赖程度较高;碳关税征收在减少高耗能产品出口的同时,由于其产业影响力较大,会对其它产业部门的生产产生较大的波及。高耗能产业部门的感应度系数表明,当各个部门的最终需求变化时,其生产将受到较大的影响。碳关税对高耗能产品的征收最终会通过产业间的关联波及各个产业部门,进而全面影响我国产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