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财政金融   27篇
工业经济   7篇
计划管理   123篇
经济学   73篇
综合类   117篇
运输经济   5篇
贸易经济   109篇
农业经济   13篇
经济概况   278篇
信息产业经济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文教育在高师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人文教育可以塑造高师生的完美人格,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高师院校要实施有效的人文教育,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增设人文课程,为高师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2.
李向红  苏合亭 《活力》2006,(4):157-157
新课程的教学观认为:学生的头脑不是可以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等待点燃的火把,教学不只是课程的执行和传递,教学的过程应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样看来。师生互动。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就显得弥足珍贵。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不是学生的几声附和,不是学生的被动“配合”,更不是简单的形式体现,而是学生真正积极主动的融入到教学活动中。真正实现教学互动,真正体现教学的双向生成过程。为此,我在近几年的生物学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证了实验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结合实验和实训教学,介绍了激发学生兴趣、加强师生互动、知识活学活用等几种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高校的和谐,很大程度体现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上。构建新型的和谐师生关系是高校英语教学的必然要求。只有建立平等民主的和谐师生关系,才能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和创新环境,才能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师生关系中起主导作用的英语教师,应在构建新型和谐师生关系中作出更多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得以展开的媒介,本文在实践的基础上,探讨了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优缺点,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6.
教学能力是高师生从事教师职业必需的核心能力,是高师生所应具备的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时代新的基础课程改革对高师生又提出了新的教学能力的要求。文章从时代的要求出发,浅谈高师生应具备的新的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7.
浅谈高校师生有效沟通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昊 《经济师》2006,(3):71-72
文章在对高校师生沟通障碍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就高校师生有效沟通的建立提出具体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李明月 《魅力中国》2014,(4):232-233
在实施语文教学中,老师首先要正确、熟练掌握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把握住新课标实施的正确导向。在引导和点拨中不能放任自流地让学生随意发挥,要符合教学的目标要求。高中语文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生生间和生师间的互动合作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相似文献   
9.
“平等”概念进入教育领域后,为我们解决了一些困扰已久的师生关系问题。但这种看似民主的师生平等观点,是否也夹杂着整个社会的权威退化值得探讨。在权威普遍丧失的今天,教育领域中万万不能丧失权威的概念,师生平等并不是师生关系最高标准,它甚至有弱化教师权威的倾向。如何建立起师生关系的最佳模式,如何帮助教师重塑在学生心目中应有的权威地位,阿伦特的权威观念也许可以作为一个指引。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论的发展过程中,师生交往经历了主体性范式与主体间性范式,但这里的主体因为其认识论和知识论特征而遭到了后现代的解构,从而使交往主体经历了死亡的阵痛。师生交往的他者转向为主体的重生带来了契机。新的主体通过对认识主体的超越而成就了自身伦理主体的地位,从而使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演变为自我向他者靠近、为他者负责的伦理关系,也使师生交往过程成为充满责任与正义的道德的过程。这一新生的主体既是责任的主体,亦是正义的主体;既是被动的主体,也是主动的主体,最终促成了伦理型教师的诞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