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99篇
工业经济   17篇
计划管理   78篇
经济学   114篇
综合类   74篇
运输经济   3篇
旅游经济   5篇
贸易经济   122篇
农业经济   108篇
经济概况   333篇
信息产业经济   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的瑷珲出了多位将军,善庆即是其中一员。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善庆家族墓地遭到破坏,仅存残碑。现依托残存墓碑所保留的信息,通过历史文献资料,考证善庆生平、家族墓地、祠堂建立等相关情况。  相似文献   
2.
3.
4.
高峰、发展与落后:清代前期封建经济发展的特点与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中国经济史·清代经济卷》,参以师友与时贤的研究,从生产力、生产关系诸方面阐述了清代前期封建经济发展的特点与水平。作者认为,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在清代前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不仅经济总量增长,经济结构、制度形式、经济运行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变化,特别是其间有新的因素显现。但从更广阔的范围看,当时的生产与交换以家庭劳动为基础,落后于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生产与交换的经济,落后于近、现代社会,落后于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5.
应当重视对流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在明清经济史的研究中,存在着重生产、重分配、轻流通的情况,应当引起重视,加以改变。明清时期,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蚕桑和丝织生产的发展,对我们探讨流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提供了重要启示。先作点简单回顾。明初,珠江三角洲地区,因地势低洼,农民已将低洼地挖深为塘,把泥土堆子四周成基。池塘养鱼,基上栽果,形成所谓果基鱼塘,也有的基上栽桑,成为桑基鱼塘。嘉靖隆庆间,丝及丝织品大量运销外洋,刺激I当地蚕桑生产的发展。以果基鱼塘为主的地区,或果基鱼塘与桑基鱼塘并存的地区,都逐渐向桑基鱼塘转化。万…  相似文献   
6.
试述清代陕南自然环境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陕南地区由于外来人口的增加,土地垦殖等经济活动大大加剧。这一时期陕南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解决了众多流民的生存问题,而另一方面,持续无节制的经济开发使本来老林丛生、狼虫出没的陕南山区自然环境产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森林大面积减少、自然灾害加剧、水文恶化、野生动植物减少。  相似文献   
7.
谢宏维 《中国农史》2003,22(2):116-122
从明后期开始进入徽州地区的外地棚民,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进行各种经济活动。在当时的社会条件制约下,此类经济活动耗费了大量的资源,破坏了徽州农村的生态环境,损害了地方和国家的利益。针对这一问题,清代徽州乡村社会各种民间力量和官方联合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驱禁棚民运动,取得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8.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作为一个杰出的书画家,是众所周知的。他以画兰、竹和石头出名。另外,其诗文词曲都写得很好。书法结合真、草、隶、篆四体加以发展,用隶书体参入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也很有特色,但以画最为有名。郑板桥的又一大贡献,还体现在他的政治生涯上,就是说,他有着突出的政绩。这一点,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9.
清代打击拐卖妇女犯罪之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清代拐卖妇女儿童活动十分猖獗 ,并呈现团伙犯罪的趋势 ,具有参与人数多、拐贩手段残忍、拐贩地域广泛等特点。拐卖对象主要是贫困地区的妇女和儿童。贵州地区则是拐贩活动的大本营。为了制止犯罪 ,清政府在立法和司法两个方面采取措施 ,进行严厉打击 ,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却未能彻底遏制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