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经济学   4篇
贸易经济   1篇
农业经济   2篇
经济概况   5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高农民信息素质是"四化"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农民异质性程度的增大为提高农村信息供给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分析了农民秉赋差异对信息意识、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的影响,发现农村教育水平和信息工具普及率是制约农民信息素质的主要因素,认为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增加差异化信息供给、完善政府职能是提高农民整体信息素质的有效渠道。  相似文献   
2.
甘肃自然资源秉赋分析姜安印(兰州730070,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甘肃的自然资源若从人均占有量分析,可谓能源、矿产资源两源富,动物、植物两物资源兼丰。一、甘肃自然资源的一般情况:1.甘肃幅员辽阔,土地资源丰富。人均耕地0.17公顷,比全国人均...  相似文献   
3.
当前文献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缺乏基于农村居民视角的分析。利用实地调查数据,本文从农村居民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与家庭纯收入等秉赋方面分析了各类群体在农村文化生活现状、对文化建设的感知与期待方面的差异,探讨了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因素。研究发现,农村居民秉赋的异质性使其在文化活动方式选择、文化资源利用、文化信息接收渠道、文化消费支出、文化参与意愿等农村文化建设的诸多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效率。  相似文献   
4.
茌平县地处鲁西,属山东省聊城市,因在茌山之平陆而得名,也是山东省改革开放试点县。该县历史悠久,是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鲁仲连、晚唐良相张镐、宋清代画家董立元等历史名人的诞生地,境内有孔子回辕处、宋代四照楼等名胜古迹。其圆铃大枣距今有3000余年的栽培历史,世称博枣与肥桃,茌平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圆铃大枣之乡。  相似文献   
5.
卓勇良 《浙江经济》2010,(16):58-58
这几年浙江GDP等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比重都在下降,然而进出口额占全国比重却持续上升。2000年浙江进出口额占全国5.9%,2009年上升至8.5老,份额几乎上升了一半。浙江资源秉赋非常适合做生意,长期来制造业一花独放,相当原因是计划经济的阴差阳错导致的。  相似文献   
6.
旅游兴县好风景1.资源县发展思路明确、合科学。资源秉赋决定一个区域所具有的产业比较优势,决定产业的发展方向。基于资源秉赋,资源县确定旅游兴县战略,是经济逻辑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李光 《当代经济》2009,(15):10-11
湖北省作为我国的科技大省,多年来重视发挥科技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尽管如此,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各地竞相以科技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湖北省仍表现出发展不够和发展不快.这不仅与湖北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而且与湖北省所拥有的科技资源秉赋及比较优势源优势原因及对策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教授)在科技全球化带来的科技资源流动加速背景下,湖北省科技资源的"溢出"现象明显.从湖北省技术转移看,"十五"期间共签订技术合同51371项,向省内企业转移技术29592项,占总项数的57.6%,向省外转移技术21781项,占总项数的42.7%."十一五"期间,湖北省在2006年向省内企业转移技术3116项,占总项数的58.4%,向省外企业转移技术占总项数的41.5%.  相似文献   
8.
流域经济协作区:区域空间重组新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流域经济协作区是一个生态系统与经济生产系统、社会文化紧密耦合的生态经济系统。以其作为经济发展的地域单元,能够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的互联,充分发挥资源秉赋优势、克服地区产业结构雷同,获得域际分工效益。本文讨论了设立流域经济协作区的理论基础、流域经济区的功能特性及其实施的现实意义和相关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经贸实践》2007,(8):1-1
早有权威人士这样指出,浙江并非所有的资源秉赋都匮乏,例如海洋资源,相比能源等资源而言,可谓一枝独秀,领先全国。面临成长烦恼的浙江省,向蔚蓝的东海进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港航强省,这是扬长避短,培育经济新的增长极的重大战略选择,寄托着浙江人民加快奔小康的金色希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作为我国的科技大省,多年来重视发挥科技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尽管如此,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各地竞相以科技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湖北省仍表现出发展不够和发展不快。这不仅与湖北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而且与湖北省所拥有的科技资源秉赋及比较优势不能对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