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财政金融   757篇
工业经济   95篇
计划管理   392篇
经济学   353篇
综合类   139篇
运输经济   15篇
旅游经济   2篇
贸易经济   508篇
农业经济   133篇
经济概况   368篇
信息产业经济   7篇
邮电经济   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137篇
  2010年   142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168篇
  2007年   140篇
  2006年   218篇
  2005年   269篇
  2004年   162篇
  2003年   182篇
  2002年   170篇
  2001年   136篇
  2000年   190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75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坚持深化改革,明晰主体。银行和企业都要通过深化改革,各自具备市场主体资格,以独立平等的身份出现在经济舞台上,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银行可以选择企业.企业也可以选择银行;银行应对企业公开贷款的有关条件、规定和要求,并且对自己的债权负责,  相似文献   
2.
3.
银企信息不对称下网络联保贷款发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5月16日,阿里巴巴联手建行共推小企业贷款——网络联保贷款,小企业融资难的"坚冰"终被融化——至07年6月9日,首批4家网商已经顺利获得120万元贷款。截至2008年底,阿里贷款发放共计11亿元。当前,在国际金融危机形势和国家宏观调控下,中小企业融资难  相似文献   
4.
日本在政府主导型金融体制模式下形成了以主办银行制为基础的债权债务关系、相互持股的资本结合关系和以银行为主导的人事渗透关系三种模式的银企关系。7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的银企关系越来越不协调,最终促成了日本泡沫经济的生存和崩溃,也成为金融改革的主要障碍。由于企业长期高负债经营,导致银行的巨额不良权问题难以化解。相互持股的资本结合关系和人事渗透弱化了社会对银行和企业的监督,加大了代理成本的道德风险,造成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因此,要想确保金融改革的成功,日本必须从根本上解决政府主导型金融体制,建立新型银企关系。这一点对当前改善我国的银企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作为全球芯片产业的霸主,英特尔怎么会与中国的一个专业服务器厂商联合?宝德又从英特尔那里借了怎样的势?[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统一立场、正面交流、合作第一”是与会代表们共同的感受.也是众多媒体记者谈论的热点。此次研讨会是在中俄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日益密切的形势下召开的.更有业内人士评价说.研讨会为中俄两国发展边境地区运输合作,口岸物流及边贸通道建设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在相当的意义上来说就是信誉经济,一个企业信誉度的高低可以直接反映出它经营的成败.因此,培育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社会信誉体系,尤其是强化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誉意识,规范银行与中小企业间的信誉秩序,这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9.
10.
银企关系与会计信息稳健性——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Watts(2003)的契约理论为基础,分析股东与债权人之间利益冲突对会计信息稳健性的影响。虽然会计信息稳健性有助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但是如果股东可以作为公司的债权人,则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稳健性的需求下降。本文采用Basu(1997)模型分析了2004年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稳健性,发现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稳健性程度较低,而民营控制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稳健性程度较高,但是股东特征对会计信息稳健性的影响,随着银行在公司中利益的增加而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