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4篇
工业经济   2篇
计划管理   5篇
经济学   2篇
综合类   1篇
旅游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5篇
农业经济   6篇
经济概况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淘茶记     
谷雨过后的暮春时节,应一位友人之约去皖南的山区淘茶。说是淘茶,实际就是买茶。这一带自古就是盛产名茶之地,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里曾有过记载,多年以来口口相传,经久不衰。我虽然不解友人为什  相似文献   
2.
不知是因为坐办公室,还是家父的传承,年轻时就喜欢茶。人到中年,涉猎的事与知识多了,便渐渐感悟到了另一面。原来,茶也是中华古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且不论正统的陆羽《茶经》.古词赋之于茶的歌咏亦是屡见不鲜。”叶浮嫩绿酒初熟.橙切香黄蟹正肥。”  相似文献   
3.
去年(2005)十月与几位老朋友相约参加长兴顾渚山“农家乐”五日游。参观了香火旺盛的圣寿寺,欣赏了霸王滩的摩崖石刻,饱览了茶林夹路,翠竹满坡的江南风光,在精神和化上都得到了很好的享受,尤其令人久久不能忘怀的是顾渚山上的陆羽遗迹。  相似文献   
4.
《中国粮食经济》2006,(7):56-56
“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药物书。据有关专家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公元前5年-公元前221年)的著作。我国茶圣——唐代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根据陆羽《茶经》推论,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茶叶在我国西周时期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时代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而战国时期茶叶作为治病药品,西汉时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了。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时间内,特别是南北…  相似文献   
5.
茶生于天地之间,采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生在纳溪的人都有喝茶的习惯,尤其爱喝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大赞过的纳溪特早茶——"二月茶"。,纳溪茶文化源远流长纳溪,自古以来就是茶树原产地之一,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晋代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记有"纳溪、梅岭产茶"之句。  相似文献   
6.
茶史学家认为,唐代茶业最有影响的事件有三样:一是陆羽著《茶经》,二是赵赞立茶禁(收茶税),三就是卢仝写《茶歌》。  相似文献   
7.
茶室与书房     
端坐于老木椅上,煮一壶普洱,火焰悠悠地在铁壶下盘旋,甘绵的茶汤缓缓渗入口中,暖意开始蔓延茶室。茶桌上有一本《中国古代茶书集成》,伸手一翻,是屠隆的《茶笺》。"茶寮,构一斗室,相傍书斋……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这第一段文字顿时俘获了我,咀嚼品味,如遇知己。在屠隆笔下,最完美的茶室是相傍书房,而此时的我,正拥有并享受着这样的茶室!"轻飚拂水者,涵澹然。"陆羽在《茶经》中曾如此描述好茶,形容此刻的心境也正恰如其分,神交古人之感如微风吹拂水面,与相遇好茶一般。微妙的共鸣,最易引发深埋于心的探究欲。  相似文献   
8.
宜兴产茶历史久远,据考证应早于东汉末期,及至唐代中期,阳羡茶因陆羽和当时守常州府的御史大夫李栖筠举荐成为贡茶而誉满天下,宜兴亦成为我国最早的贡茶产区之一.后历几朝均为贡茶,代有美名.  相似文献   
9.
洪建 《深交所》2005,(1):66-72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撰写《茶经》的中国品茶第一人陆羽,开宗明义一句话。南方嘉木之氤氲,似乎笼罩了大半中华文明的历史,文人墨客的锦心绣口,无不浸染着浓郁茶香;诗词歌赋的心游万仞,皆可寻觅绿水雅香的风流余脉。  相似文献   
10.
谷飞 《东北之窗》2012,(13):98-101
提起茶文化,人们首先就会想到《茶经》的作者,也就是被尊为"茶神"的陆羽。不过人们也许还不知道,早于陆羽数十年,在泰山便出现了一位在茶文化史上影响深远的茶学大师。在他的带动下,整个北方地区兴起了广泛的饮茶风俗,其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