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7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2篇
财政金融   17篇
工业经济   37篇
计划管理   256篇
经济学   190篇
综合类   61篇
运输经济   22篇
旅游经济   162篇
贸易经济   43篇
农业经济   336篇
经济概况   9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125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BSTRACT

Tourism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have the potential to make a positive impact on a region’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 In this sense, the central Karoo has a great deal to offer heritage tourists. As there are numerous battlefield sites associated with the South African War (1899–1902) (previously the Anglo-Boer War) the central Karoo offers a unique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to demarcate a designated battlefield route dedicated to the war.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potent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posed route by involving potential stakeholders (specifically product owners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on the route. The study was qualitative, and 33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Thematic content analysis was used to analyse the data. The main findings indicate a ne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out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outh African War Battlefields Route Destination Marketing Organisation (DMO).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2013年以来实行的碳排放交易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事件,基于2000-2017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碳排放交易制度的节能减排效应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碳排放交易制度有利于实现中国经济“节能”与“减排”的双重目标,并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作用机制检验表明,能源效率提升和能源结构转型都是碳排放交易制度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路径;能源效率提升在碳排放交易制度实现“节能”和“减排”中分别发挥了10.19%和5.93%的作用,而能源结构转型分别发挥了48.87%和52.95%的作用。这意味着中国碳排放交易制度实现节能减排的主要动力来自能源结构转型,而非能源效率提升。能源结构转型涉及问题更加宏观和深层,这为中国加快推进节能减排进程,特别是完成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国际承诺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3.
精馏过程的节能,对于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和保护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精馏过程中可以采用最适宜回流比操作和最佳进料状态,使用中间冷凝器和中间再沸器,高效精馏、热泵精馏.合理安排多组分物料分离流程,直接利用过程热量及开发应用高效换热器等措施.本文从最佳回流比R的选择、进料温度及进料状态的确定等方面,详细的分析了在精馏塔的设计过程中,如何实现设计的优化问题,以实现节能降耗.  相似文献   
4.
5.
上海城市发展中的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湿地对上海的土地供给、水源补充、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服务具有的重要价值,湿地是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分析了上海市保护和利用湿地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泥沙利用、保护区调整、湿地科学利用等方面就上海实现湿地保护和利用协调发展进行了思考;最后从协调机制、功能分区、协调围垦和保护、规范利用、控制污染、法律保障和信息共享等方面提出了促进上海实现湿地保护和利用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世界遗产与保护地管理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对保护地和世界遗产进行描述,对中国和国外的管理模式进行了分析,对科学维护和管理保护地和世界遗产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油田企业节能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为导向,构建油田企业节能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能源技术效率、能源经济效率和能源社会效率等三类指标。分别运用主成分价值函数法、均权TOPSIS方法对这三类指标进行评价,并运用欧氏距离价值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实例表明,该方法客观、有效,为油田企业节能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涉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纠纷不断发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的各种探讨。试图通过介绍国内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状况,并分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几个法律问题,从而提出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9.
高速公路建设规模大、建设周期长、资源消耗集中,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环境条件密切关联,对于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影响。论文主要结合中川机场T3航站楼连接线建设项目环水保管理方面的一些经验和做法,探讨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环水保在施工阶段的管理控制要素,提出了环水保标准化管理的建议,供高速公路及其他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We analyse a disregarded environmental policy instrument: a switch in government expenditure away from energy (or other natural resources) and toward a composite good which includes energy-saving expenditure. We first develop two variants of an analytical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A composite good is produced with 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 and energy is imported or produced domestically with diminishing returns, yielding a differential rent to its owners. The government purchases energy and composite goods from private firms. Such a policy unambiguously increases employment. It also raises private consumption and welfare under two conditions: (i) it is not too costly and (ii) the initial share of the resource is smaller in public spending than in private consumption, or the difference is small enough. We then run numerically a model featuring both importation and domestic production of energy (oil, gas and electricity), for the OECD as a whole. Simulations show that employment, welfare and private consumption rise. We provide magnitudes for different parameter values. Earlier versions of this paper have benefited from conference participants at the European Council for an Energy-Efficient Economy,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Ecological Economics World Congress, CIRED seminar and EUREQua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seminar. We especially thank Michèle Sadoun and two anonymous referees. The usual disclaimer appl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