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2篇
财政金融   5篇
计划管理   6篇
经济学   18篇
综合类   3篇
贸易经济   2篇
农业经济   50篇
经济概况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皖南平原的圩田与农业生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梁诸英  顾芳 《中国农史》2006,25(1):56-65
洪武时期,旧有圩田得到迅速恢复;建文至正德期间,圩田有较明显的发展,扩大了耕地面积,富豪围垦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圩田发展与蓄水防洪的矛盾已经凸显;嘉靖以后,水灾呈现加剧的趋势,除固有的自然因素的原因外,过度围垦、民人渔利、修防低效等社会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对圩田的治理有新的进展。圩田在皖南平原农业生产上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长江中游是长江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洪涝灾害频繁而严重。按照长江洪水发生的自然规律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长期以来舍南保北、以堵为主、重蓄轻泄的做法,实施疏泄为主的防洪策略,并采取相应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如下荆江裁弯、开辟分流洪道、四口建闸、洞庭湖水系南北分流、疏浚河道、南水北调及平垸行洪等),同时配合进行水源生态工程及江河库湖调蓄工程建设,才能根治长江中游洪涝灾害。  相似文献   
3.
论文对近历史记载以来黄河下游河段河道变迁历史进行总结概括并重新绘制了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示意图。黄河下游河段按流向分为北、东、南三个方向。北流河道相对分散,形成了一系列三角洲沉积,有的已被沿岸河流带来的沉积物覆盖;东流河道在入海口处河道变迁频繁,形成了规模较大的三角洲并持续至今。南流河道在摆动起始有多股漫流,经由淮河水系扩散,至苏北一带汇成一股由苏北汇入黄海并在苏北形成了规模较大的三角洲。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分析黄河河口沉积环境发现:黄河入海泥沙堆积有极高的沉积速率,在沉积年份每年可沉积数十厘米至数米,可以快速向海淤进形成三角洲,而黄河行水期结束后,则无沉积甚至被侵蚀。研究结果表明,北至海河、南到淮河的大范围内沉积环境的塑造均与黄河有关,黄河与下游的滦河、小清河、弥河、潍河、淮河、射阳河等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华北平原的沉积格局。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实现由传统的人工识别到自动识别土地利用格局空间尺度的方法创新,为优化区域土地利用格局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基于分形理论,采用二阶导数对计盒维数模型进行改进和优化。研究结果:(1)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在900 m×900 m尺度上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2)1991年、2003年和2015年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表现为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空间作用力、分布均匀程度和内部联结性的大小不同,并呈现出空间相互关联关系复杂性;(3)1991—2015年,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空间相互关联关系变化特征明显,表现为土地利用格局中竞争强度强弱的差异。研究结论:(1)改进的计盒维数模型能够实现土地利用格局空间尺度的自动识别;(2)建立的计盒维数自动识别尺度模型,确定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空间尺度900 m×900 m是独立最小地理单元,也是分析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最优尺度。  相似文献   
5.
利用遥感数据和野外调查数据对三江平原植被进行景观异质性分析,把三江平原植被景观划分为农田、林地、草地、水域、湿地、无植被用地6种景观类型,借助FRAGSTATS景观指数计算软件,根据研究区域特征选取景观异质性指数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景观多样性指数为1.1594,优势度指数为5.4921,聚集度指数为57.6631,表明三江平原植被景观异质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在充分利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多年积累的勘察资料和工作经验,投入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1:250000遥感地质解译、样品采集与化验分析等工作,运用遥感解译与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科学合理的为黑龙江省西部松嫩低平原盐碱地质灾害分布及危害程度的进一步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Plain English is a generic term for communication in English that emphasizes clarity, brevity, and the avoidance of technical language. This paper aims to introdu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lain English...  相似文献   
8.
生态资产测量与价值评估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效益和自然资源价值为核心,直接反映了生态环境发展变化的状态和结果,进行区域生态资产核算,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应用生态学、经济学和生态环境科学等学科的理论,以TM和MODIS卫星遥感影像、气象数据和DEM数据为数据源,在进行松嫩平原腹地土地利用变化遥感解译和生态环境要素定量反演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生态资产遥感测量的概念模型和指标体系,进而进行了松嫩平原生态资产的定量测算与分区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松嫩平原腹地2002年总生态资产价值为659.681 8亿元,平均生态资产价值林地最高,达到18 432.16元/hm2,其次为湿地和高覆盖草地,盐碱地最低,仅为1 447.66元/hm2.在空间分布上,松嫩平原腹地北部的生态资产值明显高于南部,呈现出沿东北向西南逐渐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系统分析三江平原水稻产量的影响因素,对指导三江平原农业生产和耕地保护及减少未来粮食安全风险具有现实意义。[方法]文章利用1988—2018年三江平原水稻产量、气象观测和社会经济数据,结合利用经济学模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统计学方法 Lasso回归模型,分别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对三江平原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1)在社会经济因素方面,单位面积农村用电量和农业科研经费投入的单位面积增产效应比较明显,单位面积劳动力投入和化肥施用量对水稻产量具有负效应。(2)在自然因素方面,生长季内平均最低气温和平均日照时数对水稻产量有正向影响,生长季内总降水量和平均日相对湿度对水稻产量有负向影响。[结论]为水稻生产提供政策建议:可以通过合理施肥、加大机械化和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来提升水稻产量。同时,适当人工增加光照时间和加强冻害防治对提高水稻产量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2019—2021年对松嫩平原盐碱地土壤呼吸的监测,探究盐碱土是否存在净碳吸收过程,明确盐碱土碳吸收在区域碳循环中的作用和地位。方法 文章基于纯盐碱地原位土壤呼吸的3年连续监测,探究盐碱地土壤CO2通量动态变化及其环境响应。结果 (1)松嫩平原盐碱地除碳释放外存在阶段性碳吸收,不同年份盐碱土发生碳吸收的时间和强度不一致。(2)2019年和2021年土壤碳吸收主要发生在夜间,两次间歇性碳吸收分别发生于生长季初期和末期,其强度与土壤温、湿度显著相关,是由水分参与下的NaCO3转化为NaHCO3的化学性吸碳。(3)松嫩平原盐碱土在水淹期间存在连续性碳吸收,水淹状态下的吸碳来源于温度梯度驱动的大气CO2形成水合二氧化碳的物理性吸碳。结论 (1)生长季的不同时期,松嫩平原盐碱土有着不同的碳吸收模式和强度。(2)土壤水分是影响盐碱土夜间间歇性吸碳的关键因素,温差是影响水淹吸碳的重要驱动力,随着温差加大,土壤碳吸收加强。(3)2019年和2021年夜间土壤碳吸收的最大值分别为-0.31 μmol CO2 m-2 s-1和-0.75 μmol CO2 m-2 s-1;2020年和2021年淹水期间碳吸收最大强度为-1.51 μmol CO2 m-2 s-1和-1.27 μmol CO2 m-2 s-1。(4)松嫩平原盐碱土的规律性固碳可为生态系统年净碳吸收贡献15%。不考虑土壤碳吸收的空间异质性,其每年的碳吸收潜力预计可达0.37 Tg C a-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