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3篇
  免费   2篇
财政金融   45篇
工业经济   12篇
计划管理   121篇
经济学   58篇
综合类   49篇
运输经济   7篇
旅游经济   20篇
贸易经济   123篇
农业经济   39篇
经济概况   190篇
信息产业经济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陈支农 《首都经济》2004,(12):85-85
去北京谋生创业,做生意搞经营,要想旗开得胜或将来挥洒自如,最重要的、最关键的就是要了解北京的风土人情、生意习俗或观念。只有成为“北京通”,才能让你的生意,创业如鱼得水、如愿以偿。  相似文献   
2.
水菊粑     
李传韬 《深交所》2004,(7):56-57
农历三月三是上巳节,民间有吃水菊粑的习俗。  相似文献   
3.
晋城十大碗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最讲究的是吃.辛勤的人们在劳作之余.根据其居聚地的物产.制作出一道道味美可口的家肴,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在晋城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十大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步步地变化着。  相似文献   
4.
范涛  何国强 《开放时代》2006,(5):132-140
本文首先对“替罪羊”概念的缘起进行了解读,然后结合田野调查资料重点分析了大襟岛上的替罪羊习俗,认为该习俗和弗雷泽《金枝》中的描写有所不同,进一步丰富了“替罪羊”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近代乡村财产继承习俗与南北方宗族社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济 《中国农史》2003,22(3):76-83
本文主要利用民国期间全国性调查资料,对南北方乡村财产继承习俗作比较分析。本文认为,近代南北方乡村财产继承习俗反映了以宗祧继嗣为基础的宗族社会财产继承制度特点,但中国乡村财产继承制度并不是某种高度一致宗祧继嗣观念的简单展开,宗祧继嗣观念本身就具有民间性,各地财产继承习俗与各地的社会生活需要具有密切关系,受各地的社会经济及历史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各地的宗族关系严重影响财产继承习俗;同时财产继承习俗也影响乡村宗族关系的成长。  相似文献   
6.
《山西旅游》2002,(4):45-46
播种 种子浸后,便用小盘子装上谷种,放在灶君爷面前,意在祈求灶君管好希望的种子,保佑全年丰收,同时观察种子出芽率。下种时,青杨树不开花不宜下种,民曰:“杨树开花,点豆栽瓜”。芒种当天不种谷,民曰:“芒种不种谷,强种出来是霉谷”。  相似文献   
7.
武汉热干面     
地处九省通衢的武汉,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关系,武汉三镇的居民很早就养成在户外“过早”的饮食习俗。“过早”一词最初见诸于清道光年问叶调元《汉口竹枝词》:“蔬菜鱼肉总肩挑,食物殷繁快楚饕。过早把中加两饭,留心还把夜来消。”由于商业交易活动极重时效,人们赶早上班做买卖,来不及在家做早饭,多半就在街头巷尾的早点摊上“过早”。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民间信仰和祭祀习俗的探讨,理解蕴含于仪式行为和周期性节日活动背后关于宇宙、时间、生命和超自然力量等问题的观念,从而认识潜伏于普通百姓日常行办之下的有关"世界观"的看法.作者的研究,对中国社会的内在秩序和运行"法则"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传福篇     
《中外企业文化》2004,(11M):i010-i011
1、祈福尽孝 我国各个民族、各个地区都有逢年过节祈福的习俗。或祈福祛病,或祈福延寿。福神,是民间祈福的对象。最早源于福星,所以到现在民间还有“福星高照”的祝愿语。由于蝙蝠的“蝠”与“福”字谐音,所以民间还有以蝙蝠表示福的习俗。所谓五福临门就是以五个蝙蝠的图形为标志。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农民住房等基本生活设施、卫生习惯、生活习俗(主要是婚嫁方式)、生存方式等生活模式的变化角度出发,认为在现阶段的农村城市化中,农民仅仅是身份上的变化,思想、心理、行为方式等各个方面仍然带有强烈的农村色彩。要使农民真正成为城市居民,必须对城市化的主体——农民进行思想教育、技能培训等各方面综合的再社会化工程,合理健康地推进农村城市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