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计划管理   1篇
经济学   3篇
综合类   3篇
贸易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最具影响力的一部戏剧,莎士比亚在这部剧中为存在主义哲学提供了一个形象化的图解。本文从"哈姆莱特对生存意义的思考"和"哈姆莱特的自由选择"两个方面对文本中的存在主义因素进行了分析,为这部戏剧的解读提供了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悲剧《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理想与当时社会现实产生强烈冲突的产物。文章从悲剧情节、悲剧人物、悲剧气氛和悲剧语言四个层面论述《哈姆莱特》这出悲剧的艺术成就,对理解莎士比亚作品是“时代的灵魂”,“不只是属于一个时代,而是属于一切时代”的结论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主线     
"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是哈姆莱特最著名的独白,反映了他在重压之下的烦恼与失望、苦闷与彷徨。让我们附会一下,且意译为"一线还是二线,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也许引用的不准确,但目前房地产主战场是在二线、还是一线,的确是一个值得端详的问题。房地产业很多的"哈姆莱特",都在市场重压之下,有着各自的"烦恼与失望、苦闷与彷徨"。  相似文献   
4.
陈博 《魅力中国》2014,(19):248-248
美国翻译学家尤金·奈迭(Eugene Nida)的“读者反映论”对我国的翻译界有着深远的影响,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一直都受到翻译界学者和广大读者的欢迎与喜爱。本文旨在从“读者反映论”观点,看朱生豪翻译策略。本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奈迭的“读者反映论”;第二部分“读者反映论”在朱生豪译本《哈姆莱特》翻译理论的体现;第三部分进行总结以便给后来的译者们以思考与启发。  相似文献   
5.
哈姆莱特的错综复杂的性格特征的突出表现是犹豫不决。一个关于生与死的选择一度令他进退维谷。经过苦苦的内心争斗哈姆莱特最终放弃了死亡。很显然,恐惧与行动成了他活下去的必然理由。  相似文献   
6.
林波 《WTO经济导刊》2012,(10):80-81
首届英特尔全球供应商可持续发展领导力峰会在上海举行我借用《哈姆莱特》的一句话引出今天的话题:可持续发展,做还是不做?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问题"。2012年9月25日,英特尔副总裁兼全球采购部总经理JacklynSturm幽默的开场白,引来与会者会心的笑声。  相似文献   
7.
柯山 《中国西部》2009,(10):18-21
作为社会的生产型组织,企业的价值在于创造财富,为投资者带来合理的回报。公众要求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而投资者却始终要求企业提供最大的短期利润回报。慈善,抑或生存.这成为企业和投资者、管理者面临的一道“哈姆莱特难题”。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夜宴》这部中国影祝作品和《哈姆莱特》这部英国戏剧作品中人物的差异性、性格的迥异性的对比分析,使我们对于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作品人物有了新的理解,对于我们更好地掌握作品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哈姆莱特》第五幕第一场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多重的审美价值。小丑的问答和戏谑式的唱段揭示了人的生存境遇;死亡是永恒和必然的、生存是短暂而易损的。哈姆莱特的“想入非非”流露出其对人生的虚无之感,这种感觉正是他对生存意义的沉思和追问的体验。从审美的角度看,莎士比亚秉承民间诙谐文化的风格,使诙谐与严肃共存于同一情节之中,既给观众以娱乐,又引起观众沉思。这一场言说死亡,也是吁求再生,可以被看作第五幕的序曲,而汇入全剧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悲剧《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哈姆莱特是这个悲剧的主人公,他不仅仅是一位封 建丹麦王朝的王子,其天性也不简单是沉思和软弱,恰恰相反,是一个人文主义学者和战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