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6篇
计划管理   8篇
经济学   13篇
综合类   5篇
运输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2篇
农业经济   2篇
经济概况   16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以独到的视角论述了两千多年来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他不仅从哲学的角度考察西方哲学的发展,同时更注重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他在《西方哲学史》中穿插了更多对历史的描写。本文分别从写作风格、哲学观、历史观对他的《西方哲学史》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
中国哲学史现行的教学模式将其传统的"行道"的教学目标转变为思维方式的训练和哲学知识的掌握,这偏离了中国哲学史以道德实践为目标的本质。把建构主义的意义、建构理论运用于中国哲学史教学改革,有利于实现中国哲学史教学中实践性的终极价值的构建和实现。  相似文献   
3.
杨世军 《魅力中国》2014,(15):65-65
关于哲学史中的幸福观,可套用马克思的一句名言来概述:以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幸福,问题在于实现幸福。哲学家们从理论层面为我们做出了诸多指导.我们不仅迫切需要回顾、梳理、扬弃、借鉴历史上的“幸福”理论,而且要将提炼出来的“精华”与具体社会实践密切结合,认真反思当下“经济有发展.幸福无提高”的社会现状,关注人们真实生活的幸福程度,积极推动现代人幸福现的构建,帮助人们在“快节奏、易迷茫、多诱惑、少思考”的生活中尽量做出正确的人生幸福抉择。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学科创帝过程中的冯友兰为议题,围绕中国哲学史学科建构的早期历史,对这一现代知识系统的形成做些分析,以期对传统学术的形态转换有一深层次的个案性了解和说明.  相似文献   
5.
李力 《魅力中国》2013,(6):30-30
主体性问题是西方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研究对象,它在哲学史中的出现与发展展现了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人对于自身及其主体性的觉醒和认同。人的主体性的觉醒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古希腊哲学是起始于对自然的探索,但是主体性问题的出现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毕竟与人类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密不可分.而人类正是在探索自身的过程中才日益深刻的解释和改造整个世界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自始至终强调历史主体的价值选择对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的意义,大力凸显人的创造性和上层建筑能动性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由此,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从重视经济基础研究到重视政治上层建筑研究、再到重视意识形态研究这样一个哲学转向过程。  相似文献   
7.
余玮 《生产力研究》2006,(6):I0001-I0006
李君如,浙江鄞县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有“研究宣传伟人理论的理论家”之称。李君如1947年5月出生,1973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政史系,历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助理,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副局长,中共中  相似文献   
8.
"东方哲学"是"东方"区域认同的最高层面.对"东方哲学"的确认在东方学理论建构中具有一定的统领作用.近百年来,我国学者在"西洋哲学-东方哲学-中国哲学"的比较中探讨"哲学"与"思想""宗教"之别,明确了中国哲学的"哲学"属性及合法性,论证佛学的"东方哲学"属性,又确认了儒学、道家之学的"东方哲学"性质.但是由于"中西哲学"模式独行乃至习惯上的"以中代东",东方哲学的系统建构与哲学史撰写一直缺乏,直至21世纪后才初具规模.但是,如何把"东方哲学史"写成"东方"的哲学史而不是"非西方"的或"在东方"的哲学史,写成"哲学"的历史而不是学术文化史或思想史,写成具有独特发展进程的"哲学史"而不是按"上古-中古-近古-近代-现代"划分的一般历史,尚待今后继续探索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70多年前,他写的《大众哲学》曾在12年间连续出了32版。1941年,毛泽东托人给在苏联的两个儿子送去一批文学、历史、哲学书籍,《大众哲学》就是其中一本。作为被毛泽东视为可以交谈哲学、深入交换对各种问题看法的密友,他在当代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鲜有人敌。  相似文献   
10.
2007年10月29日,由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主办、本刊和《中国哲学史》编辑部协办的“儒学第三期的三十年”学术座谈会在北京大学临湖轩举行。儒学第三期”是指儒学继先秦、宋明的发展之后,在近代迎来了西学的挑战。而“三十年”指的是1977年至今,我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也是新儒学自海外传入后被关注、讨论、质疑以及日益引发共鸣的三十年。“儒学第三期的三十年”学术座谈,旨在回顾儒学在近三十年来的发展轨迹,检讨儒学在时下面临的课题,并展望其前号。作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兴起“中国文化热”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的李泽厚先生、朱维铮先生、黄万盛先生的莅会,以及未名湖畔的深秋物象,都为这个略具苍茫然而色彩恢宏的议题提供了难得的生动背景。参加座谈会的学者还有:陈来(北京大学哲学系)、牟钟鉴(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颜炳罡(山东大学哲学系)、陈启智(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儒学所)、张再林(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陈祖为(香港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系)、江宜桦(台湾大学历史系)、赵汀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王中江(清华大学哲学系)、陈少明(中山大学哲学系)、李存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郭沂(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李翔海(南开大学哲学系)、陈静(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宋志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张志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胡治洪(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为保持“现场”氛围,以下内容依照录音整理,并按发言次序编排,个别略有调整。由于篇幅所限,只能刊载部分参会者的发言。欲了解全部发言内容,请登陆本刊网站:www.opentimes.cn。文中小标题为编者所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