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2篇
计划管理   2篇
综合类   2篇
贸易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武则天能够当上皇帝有很多方面原因:她拥有不屈的性格、坚强的意志和卓越的能力,这是其成功的重要内在因素;唐朝社会风气开放,儒家思想的束缚并不严重则是其成功的重要外在原因;而庶族势力兴起,士族势力衰落,更为其提供重要契机,这是其成功的重要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2.
随园食单     
袁枚 《深交所》2007,(4):79-86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世称随园先生,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仓山叟等。钱塘(今杭州)人。清代乾隆四年(1739)进士,选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放江南任县令,先后于江苏溧水、江浦、沭阳、江宁任县令七年,颇有政绩。[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一条鞭法     
张居正(1525—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谥号“忠”,生于湖广江陵草市(今湖北江陵)。他5岁入学,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了秀才,16岁中举人,23岁中进七并选为庶吉士,25岁升为翰林院编修,43岁进入内阁当了大学士,48岁当了宰相。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的监察制度既遵循着自身发展的内在理路,又深受国家政治的影响,与当时政治社会沿革密不可分。曹魏时期行政中枢机构的变化,使中央御史台从秦汉少府系统中脱离出来,走上了独立演化的道路。两晋皇权与门阀士族的相互斗争与妥协,则使监察制度成为二者博弈的重要政治通道。南朝寒门势力的兴起,监察制度转而成为皇权政治的有力工具,既对门阀士族形成重要约束,又推动皇权政治走向制度化与规范化。与此相对,北朝统治者不断受到汉族政治文化影响,监察制度则由胡汉杂糅向汉化制度演变。  相似文献   
5.
正在嫡庶问题上,曹丕、曹植二人都属于嫡子;在长幼问题上,曹丕是长子,具有优势;在贵贱上,同为曹操嫡子,尊贵相同。但在爱憎上,曹植更讨曹操喜欢;在文采上,曹植的文采高过曹丕。综合各项指标,似乎曹植更应接班,但却为何最后败下阵来?中国历史上,王位继承人顺序很早就有明确的制度性安排,自周王朝开始,"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就  相似文献   
6.
郑毅 《度假旅游》2021,(1):21-24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随园主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袁枚24岁参加朝廷的科考,试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诗中有“声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却被考官们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幸得当时总督尹继善慧眼识珠,才免于落榜。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声好,很得上司赏识。  相似文献   
7.
翁礼华 《浙江经济》2010,(15):61-61
被明朝人誉为"起衰振隳"的"救时宰相"张居正是与秦代商鞅、宋代王安石并立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初期、中期最具盛名的三大改革家之一。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张居正到北京参加会试,中二甲进士,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相当于见习官)。  相似文献   
8.
刘潞 《秘书工作》2014,(2):70-73
正陈廷敬是清初名臣,自庶吉士步入宦海,官阶累累,后至工部、户部、吏部尚书和文渊阁大学士,居官长达半个多世纪,死后又受康熙亲制挽诗和皇三子奉命祭奠哀悼的殊荣,这在清初的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而陈廷敬于康熙亲政后出任日讲起居注官,正是他非同寻常仕途的真正起点。  相似文献   
9.
在五十年代那次土地制度问题的讨论热潮中,对宋代土地制度问题的探讨是很薄弱的。1977年以来,情况大有改观,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空前增多。然而,对于何为宋代占据主导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这一基础问题,研究得尚不充分。这就不能不影响到我们对宋代许多重要问题的观察与认识。本文拟对此做些探讨,欢迎指正。  相似文献   
10.
机器人技术作为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典型代表和主要技术手段,已成为世界各发达国家竞相发展的高技术,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技术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2000年12月,美国《时代》杂志评选年度风云人物,10位当选者中最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