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2篇
计划管理   3篇
经济学   1篇
贸易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四、冷战后的历史教科书问题冷战后,面对修改历史教科书问题的批评声浪,日本政府的态度和反应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即由冷战时期的被动,低姿态向冷战后的主动、强硬态势转变。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日本左翼史观和历史教科书问题  相似文献   
2.
6月14日,"最美司机"吴斌事故案肇事司机从江西赶到杭州,手捧鲜花向吴斌的遗像鞠躬,并向吴斌家人道歉,此事居然"惊动"了新华社。6月18日,美国国会众议院全票通过一项法案,为130年前的《排华法案》道歉,我外交部发言人对此表示肯定。当一个人、一级组织甚至一个国家犯了错  相似文献   
3.
美国实施战略东移,将其全球战略重心由欧洲转向亚太,给中国安全环境带来极大变数。在新的安全环境下,我们应以新的建设性思维,把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影响力,向西北、西南两个方向推进,在战略被动中争取战略主动,打破美国战略围堵的企图。中国西部既是东部的纵深腹地和战略大后方,也是战略西出的地缘战略依托。要进一步加快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实施战略西出的同时必须东西兼顾,陆海平衡;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海洋强国战略,并对新形势下的日本右翼军国主义势力"借尸还魂"保持高度警惕,捍卫国家主权与安全,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4.
冷战后,东北亚同中东、中亚和东欧一样,民族主义突显并成为深刻影响区域内国家间关系的重要因素。民族主义与族群冲突正逐渐成为冷战后国际关系的主要焦点。与此同时,冷战后的世界也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融合与分裂。在这两种现象中,民族主义都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例如,民族主义引发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俄罗斯境内的车臣独立问题、引  相似文献   
5.
胡锦涛主席抵达日本的暖春之旅意义重大,值得庆贺。中日邦交正常化40多年来,中日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根据中国《海关统计》,双边贸易额1963年为1.1亿美元,中日建交的1972年为11亿美元,1988年为  相似文献   
6.
用和平时期的商业心态,把握"战争"时期的商业机会。中日钓鱼岛争端,正随着日本右翼"购岛"事件的推进而进入"深水区"。整个过程里,两国政府喊了多年的"中日友好"基调,正以惊人的速度土崩瓦解。而互为重要贸易伙伴的国家出现这样的对峙,着实给大量被夹在中间的企业家出了一道大题。要读懂这道大题,先要看看中日对峙会走向何方?之前曾有学者总结:中日长期友好的基础是不忘历史、面向未来。但两国老百姓的心态却出现越来越明显的错位:日本人  相似文献   
7.
气吞山河     
从政党、政府、社会到民间,从政治、经济、军事到外交,从法理、法律、宣言到行动……纵观中国关于日本"国有化"钓鱼岛的反制举措,在按部就班中有条不紊,在后发制人中稳操胜券。反过来看日本,先是草率决议,后是粗野购岛,再是手足无措,声音不统一,步调不一致,行动不完整。因为受到右翼势力的病毒攻击,导致日本政坛集体乱码。深入地看日本,这个民族有两个致命的特点。一是每当经济危机即"输不起"的市场,便试图转嫁他国并穷兵黩武;二是以偷的伎俩玩"偷袭"。因为日本列岛的人文地理特征,导致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外汇管理》2012,(21):22-25
日本右翼政客抛出和实施“购岛”闹剧引发钓鱼岛争端以来,中日政治和经贸交往急剧降温,日货在华遭遇到民众自发的抵制。日本政府惘顾历史和无视现实的做法,以及日本国民政治意识的右倾化,不仅让人担忧中日关系,也让人对东亚经济合作的前景产生不安,包括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能否落实,东亚货币合作又会走向何处等。那么,应如何理性评估钓鱼岛争端对中日和东亚合作的影响呢?  相似文献   
9.
勿忘历史     
《中国经济信息》2014,(24):12-13
国家档案局于2014年12月8日开始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七集网络视频《南京大屠杀档案选萃》,发布频率为一天一集,以迎接12月13日中国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到来。这是国家档案局首次以视频形式发布南京大屠杀相关档案。12月9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给赵龙、赵季平、夏淑琴等11名中外人士颁发了"特别贡献"奖章,以鼓励他们以不同的方式,为南京大屠杀的史实传播、为纪念馆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