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1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36篇
工业经济   8篇
计划管理   64篇
经济学   26篇
综合类   64篇
运输经济   6篇
贸易经济   49篇
农业经济   7篇
经济概况   78篇
信息产业经济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影响重大的改革载入史册,它们分别是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北宋的王安石变法和清末的戊戌变法。无论成功与否,三次重大改革留下的经验教训值得认真探讨。三次改革对我们进一步改革的启示有:营造自由活泼的思想环境,实现言论自由;广纳群贤,知人善任,不拘一格选用人才;重视制度建设,确保改革有保障;严肃法纪,向政治癌症宣战;合理调节各阶层利益,重视和解决民间疾苦;改革官员激励机制,完善考核官员政绩。  相似文献   
2.
《新智慧》2008,(4):I0001
  相似文献   
3.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改革家。他的“以义理财”思想有许多可取之处。“贵义贱利”是儒家传统思想教条。封建统治者把历史上以理财而卓有成效的人,骂成是“聚敛之人”。于是理财成了聚敛的同义词。王安石则认为:“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谓义也。一部《周礼》,理财居其半,周公岂为利哉?”也就是说“义”和“利”是可以一致的。理财可以是合乎正义的行为,  相似文献   
4.
“三农”问题在我国历来被有识之士所重视.无论是古代的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还是现代我国的土地革命政策以及分田到产.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无不体现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和重视。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城乡差距逐渐扩大.使得“三农”问题的呼声日渐盛行。  相似文献   
5.
苏轼以其高尚的节操和独特的个性,赢得了千百年来人们对他的敬佩,在其词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美过去则少有提及.从<定风波·咏红梅>、<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西江月·梅花>等词作可以看出,他借物咏怀,充分表现出卓立不群的人格.与此同时,从<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定风波>和<赤壁赋>等诗表现其开朗乐观、豁达大度的一面,从而构成其完整的人格美.  相似文献   
6.
咏梅梅花,梅之有韵,若人之气质。世代咏梅者无以累数。北宋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凝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是对梅花傲霜斗雪品格的称颂。“欲传春消息,不怕雪里藏。”不愧为报春使者,毛泽东的“已是悬崖百丈冲,犹有花枝俏”,写出了梅花神韵。咏梅,我们咏出她“凌寒独自开”的风骨,咏出她“只有香如故”的品格,咏出她“为有暗香来”的美德,也咏出她敢为天下先的奉献精神……赏水仙花水仙花,那娉婷绰约的风姿,玉骨冰清的品格,早已赢得世人的喜爱。在“隆冬凋百卉”的年末岁首,“万花纷谢—时稀”,唯独被誉为“凌波仙子”的水仙花…  相似文献   
7.
范中华 《商》2014,(39):94-94
苏轼作为宋代杰出的书家领袖,他所推行的尚意之风影响深远,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贴》,便是苏轼书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代表作品。他主张书法艺术不需要像唐人那样严守法度、缺少情感的表现,要融入自己的情感。此帖可以说是苏诗和苏书的完美结合,诗将他的所思所想所遇自然的抒发出来,而抒情的笔意伴随着作者的情绪变化,与诗的内容浑然天成,已真正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苏轼一生友人众多,陈慥是其中身份最特殊的一位。苏陈二人的友谊始于凤翔,成长于黄州,直至发展为君子之交。陈慥身上重情任性的游侠精神与苏轼身上的尚侠思想是一致的,这也是二人结为好友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苏轼、辛弃疾都以豪放词著称于世,然而,他们也有不少婉约之作,且各具特色。其相同之处主要在于都有一些歌伎唱酬之作,且开拓了婉约词的题材,提高了婉约词的格调,能寓豪放于婉约之中;其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所写婉约词的思想、题材、风格、写作手法等方面有各自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罗红胜  彭辉 《商》2014,(38):115-115
苏轼晚年主要学李邕,他自己也觉得书法“大似李北海”,形成深厚朴茂的风格。他从杨凝式书中仿其欹侧取态,得其跌宕雄杰之致,汲其潇散古雅之趣。苏轼自云:余书“稍放似杨风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