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1篇
计划管理   1篇
经济学   2篇
贸易经济   1篇
农业经济   13篇
经济概况   11篇
  2016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鑫  熊敏  刘坤 《水利经济》2016,34(5):51-54
以淮河干流蒙洼蓄洪区为例,分析行蓄洪区内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框架。运用实地考察法和关键信息人访谈法确定灾情预警信息依据,结合各利益主体的信息需求,提出相应的预警信息传递联动路径。以行蓄洪区预警决策层、管理层以及实施层为切入点,提出多层次、多主体共同参与的信息传递预警模式,以最大限度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进而实现蓄洪区灾情预警信息传递的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经济不断发生震荡的今天,我们既要关注富人的发展,更要关注穷人的生存,引导社会不能只研究如何让有钱人挣到更多的钱,不研究怎样让没钱人挣到生存的钱。只有克服"歧视性贫困",才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相似文献   
3.
《调查研究报告》2007,(212):1-21
经过多年来的建设,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管理法规和政策体系,对行蓄洪区的确定、调整、启用、安全设施建设和管理、补偿等各方面做了界定,但目前仍然存在法律位阶偏低、部分法规执行主体不明确、操作性较差、补偿程序复杂、建设和管理资金不够明确等问题。建议加快制定《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条例》。  相似文献   
4.
《调查研究报告》2007,(207):1-16
加强行蓄洪区管理需要尽快制定《行蓄洪区管理条例》,《条例》应当明确行蓄洪区的管理目标、分类管理和功能调整、安全设施的建设与维护、运用补偿政策、人口控制和外迁、产业和土地利用、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等重大事项,并界定各类事项和各类主体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5.
关于沿淮行蓄洪区可持续发展对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鲁峰  周正涛 《水利经济》2004,22(6):19-21
根据行蓄洪区的自然生态发展规律,结合行蓄洪区频繁受灾、经济落后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提出充分利用工程和非工程措施,辩证地防洪用洪,做到既解决洪水出路,又为群众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6.
霍邱县位于安徽西部、大别山北麓,是革命老区、沿淮行蓄洪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霍邱县粮食生产连续7年荣获"全国先进县"、蝉联"全国先进县标兵"六连冠。这一成绩的取得与财政创新扶持方式,助推农业产业升级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调查研究报告》2007,(211):1-19
淮河流域行蓄洪区人地水之间关系不顺,主要原因在于其长期承担的既要防洪又要承载区内人口发展的双重功能定位。为此,应根据淮河流域实际防洪体系的变化,重新分类确定现有行蓄洪区的功能定位,并出台相应的分类管理政策,理顺人口、土地和防洪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淮河大水后,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2007年底本届政府任期内,基本完成原定2010年前完成的加固干支流堤防、扩大和整治泄洪通道、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兴建防洪排涝设施和防汛指挥系统等19项治淮骨干工程项目。随着工程的不断上马,基建资金相继到位,如何管好、用好这笔经费,确保资金使用的安全和有效,有利于充分发挥治淮工程的防洪除涝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水利人工作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9.
通过总结行蓄洪区规划后评价的意义、目标,阐述了规划后评价的标准与方法,分析了行蓄洪区规划后评价的主要内容与过程,包括对规划保障机制与保证措施的评价、规划影响评价,提出了变“被动防洪”为“主动分蓄洪”,以兼顾全局和局部利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调查研究报告》2007,(208):1-20
现行淮河行蓄洪区治理和管理模式创立于计划经济时代,变革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淮河行蓄洪区的治理和管理,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用新的视角和思维进行审视和筹划,必须实现以工程治理为主向综合治理为主的转变、由重设施建设向既重视设施建设又重视设施管理转变、由封闭型治理向开放型治理转变、由以公共权力推动向政策引导转变、由以流域治理协调为主向全面综合协调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