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篇
财政金融   1篇
计划管理   6篇
经济学   6篇
综合类   1篇
贸易经济   2篇
经济概况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区域内城市旅游圈的合作也需要不断深入.文章通过对城市旅游圈合作发展的理论诱因和现实条件分析,初步探讨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旅游圈的旅游合作的动力机制,提出加强旅游资源整合、空间连接、区域形象、市场拓展和制度保障等整合与协作,促进整个地区城市旅游圈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This paper finds that black women earn 7 percent less than similarly skilled white women because of their race. Even within the same occupational category, black women earn 3 percent less than similarly qualified white women. Black women receive lower pay primarily due to occupational segregation and because they are rewarded with lower earnings than white women for equivalent levels of education and other human capital characteristics.  相似文献   
3.
张健 《特区经济》2010,(6):253-255
本文利用1952~2007年我国31个省际地区人均GDP数据,对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进行检验。结果发现:从整个样本期间来看,我国地区收入差距在逐渐缩小;以改革开放为节点分不同时段,检验结果表明改革前我国省际地区收入差距不断缩小,而改革后,我国地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中国城市级数据,以十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它们的经济发展差异,并运用广义熵方法进行了总体差异的分解。研究发现:中国整体差异的扩大,很大程度上源于十大城市群间的不均衡发展,而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发展水平差异对全国整体差异的影响并不显著;十大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的经济差异在逐步减小,但全国其他地区与十大城市群之间的经济差异在不断扩大;城市群间和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的差异都受到空间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期开始的第一次区域化活动在70年代进入低潮。从80年代开始,第二次区域化浪潮呈愈演愈烈之势。科斯、诺斯和哈耶克等人的理论认为,差异性不仅决定着区域经济组织的共同目标(本文中指一体化程度),还决定着其规模。本文选用人均GDP方差作为反映区域经济集团内部差异性的指标,对31个区域经济集团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区域经济集团内部的差异性与其一体化程度不具有相关性。最后,通过构建的非线性0-1规划模型,本文定量分析了差异性在决定EU、NAFTA和“10+3”现有(潜在)规模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区域金融运行严重失衡,对中国经济金融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本文建立了一个基于劳动分工理论的、涵盖教育和创新的金融发展模型,并运用1992—200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估计出区域金融发展的协整方程。然后以协整方程为基础运用夏普里值(Shapley value)分解法对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进行分解。研究发现,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和商品交易效率、金融交易效率、投资品的生产弹性系数、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社会福利水平之间具有稳定的协整关系。分解结果显示,各省市区之间经济地理条件和国家制度倾斜等方面的差异是形成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其平均贡献率为39.78%;由于先行优势和试点效应,在金融改革活跃时期,这种影响更加显著。人均受教育年限是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第二大贡献因素,其平均贡献率为36.23%。商品交易效率与金融交易效率对区域金融发展差异也具有重要贡献,其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3.08%和8.96%。  相似文献   
7.
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始终是经济学的一个热点问题。改革开放25年以来,在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居民收入差距也日益扩大。本是建立在大量的统计数据的基础上,从四个角度出发论证了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已经超过或接近国际公认警戒线0.4(基尼系数)。这一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否则不仅会阻碍我国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而且会影响我国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相似文献   
8.
牛冬梅  刘庆岩 《当代经济科学》2011,(6):96-102,125,126
西部资源产业被赋予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如肯定市场化水平及私营企业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地区经济发展绩效这一前提假定,则这种增长模式存在隐忧。本文利用西部12个省区1998-2008年分省面板数据,检验了资源开发战略对地区私营企业成长的负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随着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不断向资源产业集中,经济中国有企业的规模居高不下、地方政府的经济干预活动频繁、居民收入水平增长缓慢、地区制造业发展受到抑制,在客观上延缓了西部地区的市场化进程和私营企业的成长,可能会伤害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教育投入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发展差异越来越大。根据1980-2000年时间序列数据,测算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教育生产函数发现,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属于以资本(固定资产投入)为基础的物质推动型,西部地区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大地超过东部地区,这为加大西部地区的教育投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加快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运用基于DDF的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对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TFP进行再估算基础上,对改革以来地区经济差距的演变轨迹及来源进行了扩展研究。本文发现:不考虑环境约束会高估TFP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但TFP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演变轨迹已由“先减小后增加”转化为“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1990年和2003年是两个拐点;尽管区域间经济差距对地区经济差距的贡献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但仍是地区经济差距的主要来源;区域内经济差距对地区经济差距的贡献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已成为地区经济差距的主要构成部分;要素投入是造成地区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但其作用在减弱,而TFP在地区经济差距中的作用在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