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2篇
财政金融   2篇
工业经济   4篇
计划管理   8篇
经济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贸易经济   5篇
经济概况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电秦皇岛北山宏福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厂用照明系统进行改造。根据照明系统改造具体情况,本文从实际出发,对改造的背景、改造方案、和实现功能进行了重点介绍。  相似文献   
2.
孙晓莹 《价值工程》2006,25(11):145-148
关系型银行业务中的银行和借款人有着特殊、密切的关系。关系型银行业务的开展有助于实现银行与借款人双方的价值增值。关系型银行业务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角度,有利于指导我国银行的价值增值活动和开辟新的中小企业融资方式。  相似文献   
3.
对雪尼尔纱的计算机仿真进行了建模,利用光照模型,计算出雪尼尔纱各点的亮度值,结合颜色模型转换(RGB模型和HLS模型),实现由人工配色到计算机显示。在VB6.0的环境下,实现了单双色和段染雪尼尔纱的计算机仿真。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市场上的太阳能照明灯存在“低效率、短寿命、高成本”(即“两低一高”)的缺点,提出了“超高亮度LED灯具”、“太阳强光实时自动跟踪装置”、“低光照度时仍能充电的变换器”、“低功耗的LED驱动/集成芯片”和“主辅LED工作模式”等解决方案,经试验,均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局(QAA)标准化质量管理的运行机制,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其在英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发挥的建立资源配置竞争秩序和提供资源开发导向、协调高等教育供求关系以及强化高校内部微观管理等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简要阐述了其对我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根据现代体育场馆的特点,文章对现代化体育场馆的供配电方案及相关国家现行规范作了介绍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在电气设计中,可以从供配电系统节能、照明节能和电动机节能几个方面加以注意,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前瞻性指引的理论基础及主要国家央行的实践进行梳理总结,对前瞻性指引的有效性、存在的不足及实施前瞻性指引的前提条件进行了分析,指出目前我国应当首先加快推进以利率市场化、建立价格调控为主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为前瞻性指引发挥管理预期作用,成为货币政策工具补充提供基础和前提条件。同时,也应当加强对前瞻性指引的理论研究和实证效果的收集整理,为未来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提供充足的理论和实践准备。  相似文献   
9.
为了补充可变信息标志在昼夜交替时的亮度要求,改善在昼夜交替时的视认效果,开展了环境照度和字体亮度对可变信息标志视认性的影响研究。首先,通过实测环境照度和字体参数实验,确定影响视认性的关键参数;其次,开展视认可变信息标志眼动实验,分析字体亮度和环境照度对视认性的影响;最后,建立最佳字体亮度与环境照度的最优匹配函数。结果表明:在200,400,600,800,1 000 lx环境照度下,红色字体最佳显示亮度分别为170,200,230,260,270 cd/m2,黄色字体最佳显示亮度分别为185,225,265,305,325 cd/m2,绿色字体最佳显示亮度分别为200,240,280,320,340 cd/m2;在达到最佳视认效果的情况下,字体亮度随环境照度的增大而增大,且增长速率逐渐变小。研究所得影响规律及字体亮度与环境照度最优匹配函数可得不同环境照度下不同颜色字体的最佳显示亮度,为昼夜交替时不同环境照度下不同颜色字体显示亮度的参数设置提供了依据,对提高城市道路交通可变信息标志的视认性、降低事故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The powerful forces of technology, the global economy, and demographic changes are reshaping how people live and how communities function all around the world. Many observers are concerned about the impact of these forces on the quality of life in communities and people's ability to mitigate the negative impacts associated with rapid social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ndeed, confidence has waned in the ability of established institutions and governments to respond to these challenges. Local communities are meeting these future challenges by tapping the wisdom and energy of their neighbors and together, forging relationships and building upon the assets in their environments. In short, they are building community. Their work pushes government and more established institutions to think differently about how to create opportunities, achieve equity and improve lives. This essay illustrates how inserting the community building approach into policymaking can produce better policies that reflect the wisdom, experience and voice of local constituencies and proposes a strategy for improving policymaking by transforming the policy process itself into one that builds commun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