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工业经济   2篇
计划管理   14篇
经济学   2篇
农业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从现场调研到规划设计,再 到建设实施和如何持续地激发乡村活力,需要探索一整套不同 以往的工作方式和程序。通过对近几年乡村建设实践工作的总 结,提出“向乡村学习—在地设计—触媒激活”三步走的工作 过程和模式。首先从向乡村学习生态智慧出发,到扎根于场地 的在地规划设计和在地营建,最后通过催化剂般的乡村触媒激 发乡村的内源式活力,从而真正在整治提升乡村面貌的同时, 通过全面搭建乡村触媒系统,实现乡村的渐进式保护与开发, 激发连锁持续的触媒反应,通过乡村显性和隐性文化触媒的复 兴,重塑场所精神,最终重构乡村聚落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应力函数法研究蠕变地层中套管载荷的分布规律。将套管看成弹性体,把地层看成无穷大的粘弹性体,根据开尔文模型平面应变的本构方程,极坐标形式的平衡方程、变形协调方程及几何方程,采用应力函数法,解出了均匀地应力条件下蠕变地层套管载荷的解析解。为寻求非均匀地应力条件下蠕变地层套管载荷的解析解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能源就地转化的目的是资源地实施能源就地转化意欲达到的结果。以我国能源就地转化的历史分期为标准,能源就地转化的目的可分为初始目的、眼前目的和长远目的。能源就地转化初始目的的实现需资源地加快能源外送通道建设。能源就地转化眼前目的的实现需资源地处理好能源外送与留存、初级能源售卖与产能过剩的关系和加强资源地的能源消纳能力。能源就地转化长远目的的实现需资源地解决好能源的眼前利益索取与长远利益保护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秦改元 《价值工程》2011,30(25):57-58
颗粒增强铜基复合材料有着优良的综合性能,成为了近期研究开发的热点。本文论述了颗粒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增强相的选择及强化方法,展望了铜基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基于重庆六横线明月大道项目的装配式扶壁生态挡墙,通过对该挡墙立板和扶壁迎土面的土压力计检测的原位试验,以及现浇混凝土结构内的钢筋计的测试,分析该挡墙现浇混凝土结构的受力模式,并提出应用于装配式生态扶壁挡墙结构的简化结构计算的方法,为将来应用该新型挡墙结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原位聚合法在纳米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位聚合法多适用于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针对原位聚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纳米粒子的表面处理和在基体中的分散、纳米粒子与聚合物之间的界面结合,以及复合材料各方面的性能改善等方面上,综述了近年来原位聚合法在纳米复合材料方面的应用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7.
李静 《价值工程》2012,31(11):94
随着房屋建筑的逐渐增多,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问题引起了工程界的普遍关注。虽然一般裂缝不会影响房屋安全性,但房屋使用者仍然存在质疑、担心的负面心理。因此在设计和施工阶段全面分析和有效控制裂缝通病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油藏地应力的分布情况对裂缝发育方向有重大影响,进而会影响压裂液返排工艺的选择。首先分析隔层-油层的垂向应力分布对压裂裂缝纵向发育方向产生的影响;然后对返排期间裂缝内支撑剂的沉降规律进行分析,同时由体积平衡原理求解出在不同放喷油嘴直径下,停泵以后的井底压力变化曲线,进而求出裂缝的闭合时间和支撑剂在裂缝中的最大沉降距离;最后结合现场实例井,对考虑油藏地应力影响后的压裂液返排方式进行了优选。计算结果表明,返排工艺的选择与油层在应力区所处的位置和支撑剂的沉降距离密切相关,需要根据油藏的地应力分布和支撑剂沉降规律来选择合理的返排方式。  相似文献   
9.
高层民用建筑现浇混凝土外墙保温体系分有网体系与无网体系,其中有网体系是技术性较强的一种外墙外保温体系。介绍了有网体系的技术应用,以期让更多的工程技术人员认识它,从而更好地应用它。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区域中心转移造成传统农业地区出现农村经济"边缘化"和农村人口"空巢化"的危机,因此文章利用河南省60个传统农业县域2000~2014年面板数据,运用Kernel核密度估计、ESDA空间地理统计分析方法和动态DOLS回归分析模型,实证分析了传统农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空间集聚特征以及城乡差距、城镇化对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影响力度和方向。研究结果表明:以河南省60个传统农业县为例,受空间近邻效应的影响,传统农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空间格局呈现典型的"中心-外围"分布特征,核密度估计结果表明其地域差距在逐步扩大;城镇化、城乡收入差距对"中心-外围"地区转移模式的影响强度和方向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城镇化水平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选择就地非农化最主要的外核拉力,且高值集聚区处于高水平均衡状态;区域中心城市"空间溢出"的非均衡性是造成劳动力就地转移出现极化特征的潜在诱因。上述研究结果意味着,可以通过工业化重心下移、鼓励城乡联营、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等措施提高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吸纳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