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计划管理   1篇
农业经济   5篇
水利工程   16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黄河》2015,(12):146-148
为了解地面灌施条件下土壤水中氮素运移及氨挥发特性,通过直径为14 cm的垂直土柱模型试验模拟地面灌施条件下不同灌水量对土壤水中氮运移以及氨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垂向0~55 cm范围内硝态氮含量均低于土壤初始值;铵态氮呈先增大再减小的分布规律,深15 cm处土层的铵态氮含量较高;湿润区内的土壤硝态氮含量低于初始值,随水运移的硝态氮积聚在湿润锋处,硝酸根离子浓度锋推进距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大;灌水量为2.6 L时土柱土壤的氨挥发损失量最小。  相似文献   
2.
膜孔灌自由入渗铵态氮运移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铵态氮为入渗溶液,模拟研究了铵态氮在膜孔灌肥液自由入渗条件下的运移过程.结果表明: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铵态氮浓度与灌施时间呈比较明显的相关关系,在相同深度,随着灌施铵态氮时间的延长,铵态氮浓度逐渐增大;同一灌施时间,铵态氮浓度随着距离膜孔中心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在膜孔中心铵态氮浓度最大,并且浓度峰值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土壤保持铵态氮的最大含量为土壤对铵态氮的吸附量,灌施180 min时吸附量达到饱和.  相似文献   
3.
渭河中下游及主要支流氮素沿程变化与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渭河作为黄河的第一大支流正面临日益严重的人类活动的影响。本研究以渭河中下游为研究区,探讨干流和主要支流水化学特征及硝态氮(NO3--N)和铵态氮(NH4+-N)污染状况、沿程变化和可能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渭河中下游及其支流水质以铵态氮超标为主。人类活动的影响已经广泛波及流域内干流和支流,部分采样点结果已经接近饮用水标准临界值。对NH4+-N而言,中游和支流流域应以防止点源污染为主,而下游则需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特别是污水排放的管理。对NO3--N而言,宝鸡和渭南的下游方向将是重点防范区,而支流的水肥合理利用应全面推广。  相似文献   
4.
地表水硝态氮(NO3--N)污染与人类健康以及水体生态环境密切相关。以潘庄灌区的禹城市主要水体为例,采集研究区内10个点进行长期监测,主要监测项目包括pH值及NO3--N等水质指标。结果表明,2004年-2009年,禹城市不同水体pH值变化在6.8~8.8之间,符合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基本限值。地下水pH值有下降趋势。不同水体pH值最低值多在7月,高值多在10月或1月。2004年-2009年禹城市主要水体硝态氮变化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地下水中硝态氮各年份间变化不大。各采样点灌溉用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硝态氮含量大多在7月及10月增高,主要原因是小麦或玉米播种前施基肥后随灌溉淋溶进入水体,而受降雨量的影响不大。本研究为该区域水质安全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一、氮肥尿素、硫酸氨、碳酸氢氨、氯化铵等肥外观上都是白色晶体,可用下列方法识别:(1)灼烧法铵态氮受热以后会发生分解。因此,鉴别时刻将少量化肥放在铁片上,在火焰上灼烧。如果产生较浓具有刺激性的气味,而且不留残渣即为纯度高的氮肥;如果残渣较多,说明含氮量低。  相似文献   
6.
开春之际,是农作物补肥的好时机,但如果在施肥时犯了以下“禁忌”,不仅会造成肥料的浪费,还可能使作物遭殃。碳铵和尿素混用:开春给果树施肥时,一般都会施用尿素和碳铵,尿素中的酰胺态氮不能被作物吸收,只有在土壤酶的作用下,转化为铵态氮后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而碳铵施入土壤后,会造成土壤溶液在短期内呈酸性反应,能加速尿素中氮的挥发损失,所以两者不能混合施用。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鄱阳湖典型洲滩湿地植被叶片和土壤δ15N特征,以蚌湖和修水之间的洲滩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典型断面研究2015年10—12月和2016年4月植被叶片和土壤δ15N的相关关系,探讨土壤含水量和无机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对植被叶片和土壤δ15N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部分C3植被的叶片δ15N大于C4植被;湿润时期植被叶片和土壤δ15N大于干旱时期,但湿润时期和干旱时期植被叶片均较土壤富集15N。铵态氮在湿地土壤中占比高达87.43%,是土壤主要的无机氮,但湿地植被主要吸收硝态氮。研究区氮循环开度较小,土壤δ15N随着可利用氮素的增加而降低,而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植被叶片δ15N与土壤δ15N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植被叶片δ15N主要受土壤氮素变化和氮同位素分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生物有机肥和控制灌溉联合调控下稻田土壤氮素变化的特征和规律,开展了水稻小区种植试验。试验设置2种灌溉模式(常规淹灌(F)、控制灌溉(C))和3种施肥模式(全施化肥(A)、生物有机肥等氮替代15%化学氮肥(B)、生物有机肥等氮替代30%化学氮肥(C)),分析水稻生育期内土壤铵态氮与硝态氮含量的变化特征。试验表明:至水稻分蘖期时,相同灌溉模式下,配施生物有机肥处理的稻田土壤铵态氮含量均值均低于全施化肥处理,降幅为19.85%~48.78%,土壤硝态氮含量均值是生物有机肥等氮替代30%化学氮肥的处理低于全施化肥处理,降幅为15.35%~33.08%;而从水稻拔节期起,相同灌溉模式下配施生物有机肥处理的稻田土壤铵态氮平均含量比全施化肥处理增加了12.71%~56.26%,除FB处理硝态氮含量降低外其余配施生物有机肥处理的土壤硝态氮平均含量比全施化肥处理增加了19.21%~105.80%。控制灌溉的水稻全生育期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常规淹灌(P<0.05),而土壤铵态氮含量则是常规淹灌高于控制灌溉。结果表明:生物有机肥配施化肥有利于水稻分蘖期后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的积累,提升了稻田土壤氮素的养分累积,其中生物有机肥等氮替代15%化肥的效果较好。控制灌溉使得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加,同时也减少了土壤铵态氮的含量。综合考虑环境与经济效益,控制灌溉与生物有机肥等氮替代15%化肥的稻田水肥管理模式较好。  相似文献   
9.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主要河系硝态氮及铵态氮安全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德州引黄灌区为例,探讨灌区主要水系部分水化学特征及硝态氮(NO-3-N)与铵态氮(NH+4-N)污染状况。结果表明,pH、电导率(EC)、NO-3-N及NH+4-N含量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NO-3-N受人类活动影响,灌区北部卫运河-漳卫新河以及德惠新河污染严重,呈带状分布;而马颊河及徒骇河受引黄水补给的影响范围较广,污染程度相对较低。NH+4-N污染除卫运河外,主要呈点源分布,各水系均有超标河段,而影响NH+4-N的可能因素更多,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研究为评价该区引黄灌渠对NO-3-N和NH+4-N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四尾栅藻的生长与不同氮源的关系,在铵态氮、硝态氮 和有机氮的不同浓度下分批培养四尾栅藻,并对每组中藻的生长曲线和最大比增长速率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在实验设定的浓度范围内,四尾栅藻生长所需的最适初始氮质量浓度情况分别为:铵态氮10mg/L左右、硝态氮40~60mg/L、有机氮40mg/L或80mg/L左右。对于两种无机氮源,四尾栅藻对铵态氮的利用效率较硝态氮的高;对于有机氮源,在合适的浓度范围内,四尾栅藻可以较好地利用尿素作为氮源,其最大生物量远远大于另外两种无机氮源,相应的最大比增长速率亦大于两种无机氮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