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3篇
工业经济   2篇
计划管理   5篇
经济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贸易经济   2篇
经济概况   10篇
信息产业经济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陈其实  李春晓 《中关村》2007,(11):58-58
国人很是看重读书的重要。先哲们总结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女颜如玉",尽管被"革命家"们挞伐得"狗血  相似文献   
2.
儒林外史》是一部专写儒林生活的古典小说,但它既是中国社会封建晚期文人士子的百象图,又是中国十八世纪前后江南士绅生活的风俗画卷。小说描写的对象是知识分子,但其中都有着丰富的商业文化内容,究其原因,一则商品经济是人们日常生活之必需,次则到了清代,“君子不言利”的古训早已是荡然无存,知识分子纷纷投入商业活动,以之牟取巨利。透过商业文化的视角,探究《儒林外史》所反映的封建社会晚清的士子的精神世界和社会风貌,足以见到“那早已消逝的十八世纪的中国社会风俗。”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部18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纪实小说,《儒林外史》蕴含着吴敬梓浓厚的悲剧意识。作者敏锐观察众多儒生名士的行为生活,揭露其肮脏、虚无的内心世界,作者寻求出路的理想彻底破灭,并结合当时科举取士的社会制度及作者本人的遭遇等探究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全椒别称“椒陵”,是古典文学名著《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的故乡,县名由古国演变而来。相传古代高阳氏在椒陵山(又名覆釜山)建立古椒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发达的经济,使全椒成为镶嵌在皖东大地上一块璀璨宅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来,  相似文献   
5.
讽刺是小说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它是一种特殊感情的表现形式,作者借助于对假、丑、恶的否定来揭露被讽刺者的矛盾所在,以及他的可笑可恶之处。提起文学作品的讽刺艺术,最突出的要数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了。这部小说写作背景虽为明代中叶发生的故事,然而实际上影射着清政府统治下的18世纪的中国社会,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揭露封建社会末期的各种丑恶现象。作者以极其严肃的态度、犀利老辣的笔调、含蓄幽默的言辞猛烈抨击封建礼教和封建科举制度,勾勒出一幅幅姿态各异、畸形发展的士林群丑图,是一部经典的讽刺史诗。吴敬梓继承和发扬了我国传统讽刺艺术,鲁迅高度评价《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认为它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使后来者难以为继。本文试图对《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逆境是块试金石,面对逆境,是强者,就会战胜它,取得成功;是弱者,就只有面临失败的结果了. 梁启超曾说:"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校."只有在患难困苦而前始终听从内心中正确的声音,我们才会有良好的人格.  相似文献   
7.
清代吴敬梓小说《儒林外史》里的马二先生是被科举考试毒害的典型。马二本具有许多优秀品质:外形雄伟、作风正派、古道热肠、一丝不苟……然而这样一个人,当他接受了封建礼教思想,沉醉于科举考试、义无反顾地走上科举荣身之路后却迷失了自己,成了一个麻木无知,迂腐文士的典型。吴敬梓通过马二游西湖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展示了他毫无情趣、常识匮乏以及精神虚妄、智力低下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8.
儒林外史》为人所重者大多在其讽刺性。从其中塑造的贤人与奇人入手,探究作者蕴于其中的理想人格。他们尊崇道、义,心怀淡定,追求人格的独立和高尚。  相似文献   
9.
清代杰出文学家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的思想性达到了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高峰。作品通过对一群“儒”的行为和意识的细致刻画,矛头直指当时读书人的最大动力和整个社会的制度之本:科举制度。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摧残和扭曲,从而对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象给予讽刺和批判,揭露了八股取士科举制度的腐朽。  相似文献   
10.
儒林外史》创造了富有民族特色又极具个性的讽刺艺术。塑造人物时,能秉持公心,不虚美,不隐恶,借喜剧性的情节,揭示悲剧性的内涵,令人笑中带泪,具有振聋发聩的艺术效果。小说词义婉曲,叙述含蓄,冷静蕴藉,常常是用白描的笔触,"不尚夸张,一味写实",让生活的真实来显现讽刺的力量。有许许多多的读者,学者都研究过《儒林外史》。本文从《儒林外史》的时代背景,科举制度等,表达下《儒林外史》的现实意义和对考公务员热潮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