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72篇
  免费   106篇
  国内免费   49篇
财政金融   10315篇
工业经济   323篇
计划管理   1784篇
经济学   3108篇
综合类   1208篇
运输经济   18篇
贸易经济   2850篇
农业经济   244篇
经济概况   2954篇
信息产业经济   18篇
邮电经济   5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207篇
  2022年   283篇
  2021年   351篇
  2020年   362篇
  2019年   336篇
  2018年   114篇
  2017年   243篇
  2016年   384篇
  2015年   556篇
  2014年   1153篇
  2013年   1300篇
  2012年   1778篇
  2011年   2463篇
  2010年   1726篇
  2009年   1840篇
  2008年   2101篇
  2007年   894篇
  2006年   815篇
  2005年   843篇
  2004年   1208篇
  2003年   1070篇
  2002年   763篇
  2001年   530篇
  2000年   501篇
  1999年   232篇
  1998年   99篇
  1997年   107篇
  1996年   131篇
  1995年   97篇
  1994年   79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国外货币政策操作并没有关注产业结构调整的先例,所以我国货币政策是否应关注产业结构调整一直是一个存在争议的议题。研究发现:在理论层面,货币政策只能在短期内产生"结构性"的非对称性效应,当跨越资本投资影子价值"均衡点"后,货币政策的产业结构调整预期目标并不会产生;在实证层面,非参数格兰杰检验结果显示,当滞后1—9个月后,货币政策是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指标和"结果"的格兰杰因果原因,但随着滞后期增长,货币政策并不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格兰杰原因。此外,无论是在"过程"层面还是在"结果"层面,产业结构调整都不是货币政策的格兰杰因果原因,二者间不存在互动效应。研究综合表明:作为经济总量调节的货币政策关注产业结构调整,只能视为短期性、暂时性经济行为,不应将其视为常态化工具。  相似文献   
2.
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规模迅速扩大,而影子银行作为金融创新的产物,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其潜在的金融风险也对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调控目标的实现产生了影响。文章通过建立VAR模型,分析了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影响。结果表明,影子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货币政策作用,并根据分析结论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权威观点     
《中国金融家》2006,(2):31-31
黄菊:要继续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周小川:四大问题值得人行分支行重点关注;银监会《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试行;保监会公布《保险营销员管理规定(草案)》征求意见。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快讯》2003,(50):38-40
盘点2003年,中国经济既有“大道自然任我行”的豪情,但也有“功亏一篑”的遗憾。它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累累硕果,还有许多的悬念。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货币政策若干问题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雷 《西安金融》2003,(4):45-46
  相似文献   
6.
资本管制不对称思想及其理论是我国部分学者从我国资本的流出管制大于流入管制得出的重要论断。它是对经典的开放经济下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修正。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但他们只对我国现阶段的流入管制松,流出管制较严的特殊情形进行过探讨,而对它的另一种可能:流入管制严、流出管制松的情形未曾探讨过。特别是在我国目前这种商品出口大于进口,资本流入大于流出的双盈余下,资本管制放松必将导致本币升值压力增加,因此我国有可能走与眼前相反的资本流入管制大于流出的道路。历史上资本项目自由化过程中,日本和德国等都采取过…  相似文献   
7.
8.
本文从分析银行国际化的内涵入手,提出银行国际化增强了其适应性货币供给能力的观点,认为这种适应性的货币供给效应会对一国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产生不利影响,并据此提出只有通过加强金融监管和国际合作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银行这种适应性的货币创造能力,最终尽可能地减少银行国际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