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明代中后期“农民非农化”的倾向与社会结构的变异
作者姓名:吴量恺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
摘    要:“农民非农化”的现象,贯穿在资本主义从萌生到形成的全过程之中,是社会变异的开端.从明朝中期开始。我国许多地区农民多“去本就末,甚至“十分其民已有六七分去农”了。工商业城市日益发展,使农民改业工商、或以交通运输等为业的人越来越多。可见,“非农化”是发展商品、市场、资本主义萌芽经济和城市化的基础。“农民非农化”导致了社会深层次的变革,甚至是结构性的变异。生产结构的变化,表现在农业中种植粮食的逐渐减少,为获利而种植经济作物的日益增多,粮食生产也日趋商品化。农业雇工的数量日趋增大。手工业则由小商品生产,发展为使用雇工劳动不断扩大再生产规模的商品生产。经营结构的变化,农业由经营地主与富农经营生产,使用雇工劳动的现象日益发展,主雇之间由人身依附关系变为经济依附关系。手工业中手工工场增多,主雇之间形成出资与出力“相资为生”的关系。市场结构的变化,从地区市场发展为全国性的市场,在全国出现了许多商业销售的中心城市。这时的市场已不只是为了生活需要互通有无的场所,而是通过满足社会需要谋取利润的机制。这都表明我国正在从古代向近代社会发展,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从农业向工业经济发展,而“非农化”是变异中的关键。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