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能通了公路断了水路? |
| |
作者姓名: | 史德林 |
| |
摘 要: | 经济基础较薄弱的苏北里下河地区,为了完成上级“村村通公路”的硬指标,普遍实行的不是“遇水架桥”,而是“遇水筑坝”。这种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趋小利而将临大患。笔者沿某乡村公路察看,出现的是这番情景:其中一村2公里直径内,原有横向河道5条,全封闭4条,半封闭1条,只造了一座5米小越闸,弯入岸内10余米,水流到此,需绕弯入道,经由弯曲的喉管慢慢吐出。水流卡在弯曲处,其流速流量可想而知。此外还封断了3条排灌渠道,废了4座泵闸。全境之水,非得舍近(200米)求远(100余米)从另一侧的3~4米的3座小闸排泄。这里有千余亩农…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