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心理学研究的领域逐渐扩展和深入,其中有关社会道德的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外心理学研究的一大熟点(麻晓磊,2009)。现有的道德认知理论由儿童、青少年的道德形成发展历程角度出发,是道德理论领域发展较为成熟,地位较高的组成部分,主要阐述个体自儿童时期起至成年期间道德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定义内涵主要包括将对社会意义上的行为准则及执行准则的意义。皮亚杰多次强调了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从他律道德阶段逐渐向自律道德阶段过渡的一个渐进性过程,同时也首创了将实证研究方法应用于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领域,但皮亚杰未能对儿童道德教育所涉及的所有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探讨(廖全明,2003)。1980年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当时最系统全面的“道德发展的3水平6阶段理论模型”,通过对于当时既有的传统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加以综合考量,进一步构建了系统性的道德的发展理论,另外他还进行了一系列包含美国本土以及土耳其、以色列等国家被试在内的跨文化追踪研究(刘亚娟,吴荣先,2007),使得对于道德的研究更具有广泛性,也使得跨民族、跨文化背景下的个体道德差异受到了学者的关注。继科尔伯格之后,心理学家艾森伯格从亲社会道德情境方面入手,对于亲社会道德理论进行了研究,认为个体自身的利益和需要帮助的他人的利益间存在矛盾,把儿童的亲社会道德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罗鸿,2007),从独特的角度为道德研究打开了视野,就前人研究中有关道德禁令方面的缺乏进行了发展,但多是通过主观对于儿童的口头报告开展分析研究,所的研究结果并不以科学数据形式呈现,其客观性、有效性相对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