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会计真实性是一个老题目。说它“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会计真实性属于会计的本原问题,可以追溯到会计的萌芽时代;二是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圆满解决,否则就不会有人旧话重提了。“老”并不意味着过时,会计真实性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近年来,实证研究在我国会计界日趋活跃,并取得了一批富有启发性的成果,然而应当看到,实证研究并不能绕过真实性问题。与实证滥觞的美国相比,我国现在尚处于“规则形成阶段”,从整体上说还不具备重复试验的条件,此阶段特有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更令实证研究的可信度大打折扣。如果实证研究能把原始数据中的虚拟成份剔除掉,前景自然是非常诱人的,但从技术上说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倘若实证研究者能够做到这一点,他就没有必要如此倚重有效市场假说了。有效市场假说是实证研究的一块基石,它意味着:1.盈利与股价有关;2.如何报告盈利与股价无关,换言之,市场能够不受会计报告的左右,找出真实的盈利,从而确定股价,然而“有效市场假说”至今还只是一个假说,即使在美国也没有得到确证。这一假说在中国的“有效性”则更是令人生疑:如果盈利的报告方式不会影响股价,为什么上市公司还要挖空心思操纵盈利,为什么监管部门还要不断出台应对之策?难道他们都不是理性人?尽管美国60年代开始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有效市场假说与企业管理当局能够利用会计盈利有规律地干扰股票市场这一传统观点相矛盾。”然而这一观察结果并不能排除另外一种解释:美国从30年代颁布《证券法》及《证券交易法》、建立会计准则体系以来,财务会计报告得到了强有力的规范,充分披露原则得到了有效的贯彻,企业操纵盈利的空间大为缩小,所以实证研究没有能够发现系统的证据,证明盈利的报告方式与股价之间存在相关性,这说明,60年代以前建立在规范研究基础上的美国会计准则并不是无用之物,而且正是它为实证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来源。事实上,进入70年代以后,美国会计界并没有放松规范研究,而且特别重视会计理论的基础研究1978-1984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SAB)陆续分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成为划时代的研究成果,对会计准则的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它构建的会计概念体系(Conceptual Framework)以“决策有用性”为核心,将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等会计质量特性连成一个整体,这清楚地表明FASB反对把会计准则变成经验的杂烩,而要追寻其中的内在联系,这种精神一直持续至今,但是《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并没有直接探讨真实性问题,在它的“会计信息质量的层次结构”中,只出现了一个“反映真实性”的质量特征。反映真实性从属于可靠性,其定义为“一项数值或说明,符合它意在反映的现象”。这并不完全是我们所要讨论的真实性,而类似于下文所说的“客观真实性”,FASB不会不知道会计真实性的地位,而且“会计信息质量的层次结构”实际上贯穿了真实性问题,不过关于真实性的讨论在“会计概念体系”的层面上是以难以充分展开的,它已经进入了哲学领域。会计概念是会计学的基础,但会计概念并不是凭空建立起来的,而有着深刻的哲学渊源。对会计真实性的哲学讨论,有助于我们把握会计理论背后的历史和社会动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