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喀斯特地区农业生产碳排放实证研究 |
| |
作者姓名: | 白义鑫 王霖娇 盛茂银 |
| |
作者单位: | 1.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贵阳 550001;2.国家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贵阳 550001;3.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防治与衍生产业工程实验室,贵阳 550001 |
| |
基金项目: | 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喀斯特高原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产业技术与示范”(2016YFC0502603);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贵州喀斯特区域农业生产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分析”(YC[2018]028);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典型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植硅体碳时空分布格局、演变规律及其驱动机制”(黔科合基础[2019]1224号);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时空分布格局及其演替机制”(黔科合平台人才[2017]5638);贵州省教育厅青年科技人才成长项目“典型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植物-凋落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黔教合KY字[2016]134) |
| |
摘 要: | [目的]以贵阳市为例,测算其2007—2016年农业碳排放量,分析时序变化特征、脱钩关系并预测未来10年农业碳排放量,为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农业减源增汇以及经济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文章运用碳排放系数法计算2007—2016年贵阳市农业碳排放量;基于Tapio脱钩模型分析区域农业碳排放量与农业GDP的脱钩关系;利用GM (1.1)模型预测贵阳市未来10年农业碳排放量。[结果] 2007—2016年贵阳市农业碳排放量呈下降趋势,年均递减0.75%;三大类碳源中水稻种植占比例最大,为67.37%,其次为畜禽养殖,为17.08%,最后为农地投入,占比为15.55%;细分碳源,除水稻外,化肥与牛碳排放量较高,但农膜、农用柴油、农地灌溉以及羊碳排放都呈增加趋势;脱钩分析表明,贵阳市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间的脱钩类型呈现强脱钩、弱脱钩、强负脱钩、扩张负脱钩4种状态,脱钩类型以强脱钩为主,说明近年来农业碳减排取得一定成效;根据GM (1.1)模型预测,贵阳市农业碳排放量逐年下降,由2017年的50.14万t下降至2026年的47.76万t。[结论]贵阳市农业碳减排效果明显,未来还需进一步采取措施以实现农业减源增汇。
|
关 键 词: | 喀斯特 农业 碳排放 Tapio脱钩模型 灰色预测 |
收稿时间: | 2019-06-10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