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对提升首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思考
引用本文:王洪梅.对提升首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思考[J].中国城市经济,2007(5):63-65.
作者姓名:王洪梅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摘    要:一、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定位 北京的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一个迂回曲折、艰难探索的过程。从20世纪80年代以前提出以重化工业为核心的工业经济发展战略,到1997年提出“首都经济”发展战略,把首都经济定位成以“三个中心”和“四个服务”为特征的服务性经济,第一次明确了北京经济发展思路,实现了首都功能定位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再到2002年提出“振兴北京现代制造业”战略,进一步拓宽了首都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路。但是如何扩张首都经济总量,实现首都与周边城市区域协调发展,需要新的理论创新。“总部经济”理论的提出,丰富了首都经济的内涵,是首都经济发展战略的进一步拓宽和深化。这一系列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发展,目的就在于发展北京经济,增强北京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然而,由于“三个中心”定位的提出,致使许多人一直强调北京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的地位,而忽略了北京经济功能的强化。但是,作为一国之都,作为一个拥有1538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不可能没有很强的经济功能。北京巨大的消费能力、发达的第三产业、国际著名的旅游胜地、全国的交通枢纽地位以及“买世界,卖全国”的贸易中心地位等,就足以表明北京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况且北京还有着较为庞大的制造业体系。据北京市经贸委的权威数据显示,截至2002年11月,世界500强企业累计有159家在京投资。2005年初,全市共有外商投资性公司119家,占全国总数的55%。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9家,各类研发机构50多家。据1999年美国《财富》杂志统计,在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大陆有5家,即中石化、中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华、中粮等,它们的总部均设在北京。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北京也是中国大型跨国企业?

关 键 词:国际竞争力  首都经济  世界500强企业  经济发展战略  外商投资性公司  20世纪80年代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北京经济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