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 |
| |
作者姓名: | 王邦春 董光友 |
| |
作者单位: | 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蚌埠,230039;汤池中学,安徽,庐江,231500 |
| |
摘 要: | "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是春秋时期生产力发展和奴隶制度趋向崩溃的产物.孔子提出这一思想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多"习仁"、"复礼"、"正名"的君子;鲁国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动荡的现实加速了"有教无类"的提出;其理论基础是孔子的"重民"思想,"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学而知之"的认识论与"和而不同"的辩证法.
|
关 键 词: | 孔子 有教无类 礼 君子 |
文章编号: | 1672-5409(2006)09-0111-02 |
收稿时间: | 2006-02-25 |
修稿时间: | 2006-02-25 |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