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中国耕地食物生产变迁及“非粮化”影响评估
引用本文:邹金浪,刘陶红,张传,姚冠荣.中国耕地食物生产变迁及“非粮化”影响评估[J].中国土地科学,2022,36(9):29-39.
作者姓名:邹金浪  刘陶红  张传  姚冠荣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江西财经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江西财经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江西财经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164014);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GJJ180282);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J18234)。
摘    要:研究目的:揭示1978年以来中国耕地食物生产变化规律,量化“非粮化”对耕地食物生产变化的影响程度,为“非粮化”治理、保障食物安全提供基础依据。研究方法:食物热量计算模型、LMDI分解法。研究结果:(1)经过波动增长(1978—1998年)、波动减少(1998—2003年)、快速回升(2003—2016年)和缓慢增长(2016—2020年),2020年中国耕地食物热量达113.23×1014 kJ,是1978年的2.58倍。(2)耕地食物生产结构呈现口粮减少而蔬果、油料、玉米快速增长的特征,其中口粮热量占比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且西北、广西和青海的耕地食物热量主体分别由口粮转为玉米、糖料和油料;蔬果生产增速最快,热量占比增加了5.02倍。(3)1978—1998年和1998—2003年耕地食物热量变化主要由口粮引起,影响程度分别为46.31%和-64.84%;2003—2016年和2016—2020年耕地食物热量增加分别源于玉米和蔬果的贡献,程度为53.42%和28.30%。(4)1978—1998年、1998—2003年和2016—2020年,“非粮化”分别在14.63%、73.30%和23.81%的程度上抑制了耕地食物热量增长,其中,2016—2020年,“非粮化”是上海、江西、海南和贵州耕地食物热量减少的主因。研究结论:中国耕地食物生产在总量增长的同时向多样化转型,“非粮化”抑制了耕地食物供给增长。要树立大食物观,以耕地食物增产作为分区域、分次序推进“非粮化”治理的重要原则,重点关注“非粮化”导致耕地食物供给减少的地区。

关 键 词:食物安全  耕地  “非粮化”  LMDI分解法
收稿时间:2022/5/23 0:00:00
修稿时间:2022/8/30 0:00:00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土地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土地科学》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