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双向作用与分类管理
引用本文:吴权.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双向作用与分类管理[J].现代经济探讨,1996(8).
作者姓名:吴权
作者单位:江苏省统计局
摘    要:<正>当代中国农村大规模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流动,使我国从几千年相对静态的农业社会系统迅速进入一个动态的工业社会系统,人们习惯养成的思维方式和定势乃至社会的运行管理机制都受到强烈的冲击。从短期看,如何积极疏导“民工潮”;从长期看,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过剩人口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出路,社会运行机制如何与之相适应,这一系列问题将成为九十年代乃至二十一世纪治国安民的一大课题。 一、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双重影响 调查表明,当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总体上看并非“盲流”,如安徽省民工外出有目的地和联系人的约占75%以上,真正自行闯荡江湖的约为20%。因为靠近沿海和苏南发达地区,信息较为灵通便利的缘故,加上省委、省政府关于苏南、苏北对口扶贫的正确决策,我省苏中、苏北自行外出的比例较低,约为10%左右。若全国8000万流动民工中自行外出的比例以安徽省水平推算,而这些自行外出人中又有90%的人能创造机会找到工作,那么无功而返、盲目流动的约为200万人,占全部流动劳动力的2.5%左右。这些无工作着落的,一般多回到原籍地,真正在社会上游荡的人并不多。当然也有极个别的滋事生非,扰乱社会秩序。 大规模的“民工潮”虽然确实带来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没有农民劳动力的流动,一些发达地区和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