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向民生倾斜:和谐社会视角下财政政策的必然选择
引用本文:夏杰长,任子频.向民生倾斜:和谐社会视角下财政政策的必然选择[J].经济研究参考,2006(93).
作者姓名:夏杰长  任子频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中央国家机关工委
摘    要:(一)解决民生问题:财政政策责无旁贷。传统意义上的民生问题讲的是“衣食住行”。要解决好衣食住行问题,并不意味着政府直接给居民提供衣食住行,而是指政府要创造条件,让居民有获取衣食住行的能力及其失去衣食住行的能力后能得到一种基本的保障。具体地说,政府要把教育、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最主要的出路。因为,居民教育是民生之基,即国民立足社会的基础;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这四大问题实际上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或是说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解决好了这四大问题,民生问题就基本能够得到解决。所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政府的财政政策始终需要将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放在首位,并且始终以民生问题为核心。政府的财政政策在解决民生和构建和谐社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这是因为,财政税收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调节收入分配关系,它们分别从政府支出和政府收入两个方面对社会分配进行调节,进而对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比如,对低收入群体提供的基本的生活保障,如食品券和廉租房,而对高收入者通过个人所得税和遗产税转移其部分收入或财富,以平衡收入差距。财税政策还具有直接、快捷、针对性强和结构性调整作用大等特点,能准确反映政府调控意图,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二)民生问题凸显:表现与财政成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国民教育、劳动就业、收入增长与分配和社会保障体系这四个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来看,都还存在明显的缺陷。这些民生问题的凸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不和谐音符”。导致民生问题凸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经济发展水平仍然不高,指导思想上的偏差,但财政政策的“缺位”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上接封二)当前所采用的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即只有到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登记的符合失业条件的人员才被统计为失业人员,没有登记的不统计为失业人员。而且这个统计数字只针对城镇,不包括农村剩余劳动力,也不包括农村进城务工的劳动力,此外下岗职工也不被计算进来,因为下岗职工并没有与所在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因此还可能存在登记失业人数和实际失业人数有一定误差的情形。也就是说,城镇实际失业人数可能要比我们公布韵统计数据大。许多权威专家认为,如果考虑到统计口径等问题,我国目前城镇的失业率可能达到10%左右的较高水平。分析城镇就业形势时还应看到,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仍未完成,特别是像国有银行这样的“就业大户”,还存在着大量的富余人员,经营效率低下。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5年过渡期的结束,改革力度的加大,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国有企业会进一步削减职工人数。此外,政府机构(包括政府机关及一些事业单位)改革还未见明显成效,机构臃肿、人员膨胀的问题仍未从根本上解决。随着机构改革,政府机关的大批冗员应裁减。因此,城镇失业人数还会继续增加。3.收入分配问题。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理想的收入分布形态是“两头小、中间大”,但我国目前在各不同收入群体的分布上,中等收入和中等偏上收入群体相对较小,合计只占总人数的8.62%;由于收入水平提高较快的少数最高收入者将其他收入群体相对性地向下排挤,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群体相对过大,合计占总人数的64.15%。这种收入群体分布结构,很容易造成人们对收入差距拉大的心理失衡。因为由于群体内部收入差距不大的中低收入者和最低收入者居多,中等和中等偏上收入者偏少,所以,低收入者往往把目光定位在最高收入者那里。从心理上讲,这些低收入者一抬头仰视比较,就看见了最高收入者,而忽视了介于他们与最高收入者之间的规模不太显眼的过渡性收入群体,造成很大的心理反差。在改革开放之前,计划经济时代是普遍贫窍的时代,现在在发展进程中,社会分化加剧,收入分配扩大,这是发展当中的问题。正因为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社会阶层的分化,所以有一部分人,尤其是低收入阶层的家庭,看不起病,上不起学,甚至基本生活也没有保障。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不能回避和忽略。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正视解决这些问题,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