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台湾造山期后断块构造
引用本文:毕庆昌,项光.台湾造山期后断块构造[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1980(2).
作者姓名:毕庆昌  项光
摘    要:环太平洋造山带若干地区地质、地理现象的对比表明,现代岛弧或大陆边缘可以区分为活动性的弧形构造地区和活动性较小的断块构造地区。虽然台湾具有几乎所有各类岛弧特征,但同其他一些大洋岛弧比较,这些特征反映居台湾岛之下的地壳具有较低的活动性。深源地震的缺乏,火山活动的停息,仅有弱至中等的负布格异常,以及边缘海渊的不良发育,都表明台湾已经进入了断块构造阶段。地面地质情况显示,断块运动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台湾末期造山运动的构造格架。台湾构造运动属日耳曼型断裂构造,它们已使台湾褶皱带增加了若干新的主要构造断裂,从而明显地确立了原来地槽的各平行山脉和边缘槽地(Side—troughs)。沿着这些造山期后的错断,垂直运动和(或)平移运动不仅过去曾经发生,并且至少在局部地区至今仍然在进行着。沿着或横穿这些交替出现的上升的与下降的纵向断块的海岸线,分别表现为上升岸和下降岸。平移断层作用最显著的结果是海成阶地发生横向弯曲以及东海岸及外岸的某些其它地貌特征。造山期后断块活动已经使得台湾各构造带,在经过重塑的构造格架中鲜明地确定下来,而末期造山运动刚结束时的情况远非如此。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