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发达。合并会计报表作为被公认的财务会计的四大难题之一,其理论和实务的发展无疑受到了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和影响。根据美国FASB关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F)的观点,会计信息使用者无疑是整个会计理论体系的起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不同决定了随之而来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准则等一系列会计规范的差异。基于我国大型国有中央企业集团作为合并会计报表主体的事实,国务院国资委统计评价局局长孟建民博士在长期管理和制定中央企业集团合并会计报表体系的实践中,在潜心研究现有合并报表三大理论——母公司理论、实体理论、所有权理论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合并会计报表新理论基础——“公共理论学说”。该理论一经问世,立即引起了理论界和实务界同行的广泛关注,更有人说它是会计理论观点中的一朵奇葩。“公共理论学说”的核心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公共理论试图将合并会计报表的目的和服务对象扩展为社会公众或公众利益代表者,一方面是企业制度理论发展的必然,同时也兼顾了企业的社会性的各个方面,也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其二,公共理论在合并范围上除了考虑“控制”要求外,还充分考虑了社会公众利益,如对于资不抵债的非持续经营的子公司仍要纳入合并范围进行考虑,也体现了我国企业破产和现行法规的特殊性。其三,公共理论在会计计量上体现了充分的权变性,充分体现了效益和公平。如公共理论认为应将绝对控股分为两种情况:投资比例在75%以上的为绝对深度控股,投资比例在75%以下的为绝对浅度控股。在绝对深度控股的情况下,视为母公司几乎完全控制子公司,此时少数股权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应主要避免双重计价问题。进行合并时应按照实体理论的做法调整子公司报表,使得子公司所有资产和负债均按市价反映,合并过程中产生的商誉由全部股东共享。在绝对浅度控股的情况下,由于少数股权所占的比重相对来说较大,此时应主要避免对少数股东的不公平情况的出现。进行合并时应按照母公司理论的做法,只确认母公司应该承担的商誉。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对事物认知的“螺旋式上升”是人类掌握客观规律的必然过程。公共理论在服务对象、合并范围和会计计量理论上的突破反映了时代特征,深入探讨这一理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