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化带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 |
作者姓名: | 焦敏 路璐 牛福长 和佳慧 穆学青 |
| |
作者单位: |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国江苏南京 210095;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国江苏南京 210095;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中国江苏南京 210095;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中国北京 100875;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中国云南昆明 650500;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中国江苏南京 210023 |
| |
基金项目: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资助(21JZD041); |
| |
摘 要: | 以大运河文化带中1 809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称“国保单位”)为研究对象,从历史地理视角出发构建地理空间分布统计理论框架,综合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标准差椭圆等系统分析各历史阶段下国保单位在空间上的集聚、形态、方向、规模、类型等分异特征,并基于历史地理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国保单位总体上趋于集聚分布,整体呈现“西—北—东南密、中间疏”的分布特征,集聚位置以北京、河北、河南、江苏、浙江为主,不同历史时期空间集聚存在差异;(2)在空间形态上,各历史时期国保单位集聚位置和形态从原始社会至近代以来呈现动态演变趋势,多以历史上都城所在地为扩散中心,空间形态随其变化而变化;(3)在方向特征上,国保单位重心迁移方向均以大运河为中轴对称,迁移轨迹为“西北—东南—东北—东偏南—东北—东南—西北”,方向变化趋于扁平化,重心迁移主要集中在安徽、河南、江苏、山东等4省交界周边区域;(4)在规模特征上,与核密度分析所呈现的集聚分布特征吻合,且以大运河源头的京津至终点浙江杭州的国保单位规模最大;(5)在类型特征上,主要以古建筑为主,各类型国保单位在历史时期具有多样化特征,并伴有一定的连贯性,且基...
|
关 键 词: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古迹 京杭大运河 历史地理 保护与传承 大运河文化带 国家文化公园 |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