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文化悲情和历史思考——解读陈寅恪
引用本文:吴小龙.文化悲情和历史思考——解读陈寅恪[J].开放时代,1998(1).
作者姓名:吴小龙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
摘    要:陈寅恪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也许确实是个遗老——或者,用胡适的说法,“遗少”。这也许与他的家世有关:他有个在湖南巡抚任上力行新政,在戍戌政变后被革职“水不叙用”的祖父陈宝箴;有个绝意仕途,以诗名世,自号“神州袖手人”的父亲陈三立;有个涛画大家的兄长陈师曾(衡恪);如此仕宦诗书的世家,不可能对他的性格心情没有一点影响。也许,这又与他的毕生学术事业有关:他学贯中西,在许多领域有常人无法企及的造诣,如在宗教史、西域民族史、蒙占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等领域;又精通多种文字,除蒙、藏、满文外,还有现在纯属古董的梵文、奕厥文、回鹘文、西夏文、吐火罗文、巴利文等等。这些学识,与其说使他与世界有更多的联系,不如说使他与世界有更多的距离。也许,遗老形象的形成,更重要的是与他晚年的处世态度相关连:对现实和政治抱一种疏离和不合作的态度,却又讥评时政,借着“颂红装”,倡扬着时势所不能容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寄托着自己的兴亡感慨和沉哀隐痛。——这在他身后引发了一场笔墨官司,论战双方,对于他的“晚年心境”与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