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竞争日渐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裁员,对企业而言可谓一种常态,尤其在经济不景气时期,更是成为众多企业用以降低成本的常见手段。然而日前,国内名列前茅的工程机械企业三一却因为“裁员”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尽管三一高管多次对外否认大规模裁员,并回应称所谓“裁员”纯属误会,但依然没能平息风波,甚至还引发了分析人士对三一资金链状况等问题的担忧。毋庸置疑,无论对企业还是对员工,裁员通常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尤其是大规模裁员,常常容易引发各种问题,这也是考验一家企业管理水平的关键时刻。很多知名企业为了尽量减少裁员对企业的负面影响,往往会采取一系列“人性化”的措施,甚至不惜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比如2000年~200G年,朗讯裁员8万人,共花了80亿美元来处理善后,员工离开朗讯,除了获得一笔丰厚的补偿金外,如果在5个月内没有找到新工作,还可以享受朗讯提供的就业培训。而《财富》杂志报道过的安捷伦公司“如何在削减工资并裁员8000人的情况下仍然使员工热情不减?”的案例,则更加令人动容:一个已经接到解聘书的安捷伦员工在正式离职前的最后一晚仍然在加班,直到晚上9点半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办公室。三个月后,她如此评说她的老板:“我对他们不得不这么做感到难过。”对她以前的同事,她说:“以尽可能好的方式结束工作是我送给他们的礼物。”安捷伦是如何做到的?说来也不复杂,多年来,它始终坚持致力于赢取员工的信任,还有更重要的是: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当企业陷入不得不裁员的困境时,应该如何应对?这恐怕是摆在全世界所有企业面前的一门必修课。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不得不遗憾地指出,三一此番交出的答卷可谓差强人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某些中国企业管理上的不成熟。《中国机电工业》辗转联系到了两位从三一离职的员工,采访并记录下了他们的心路历程。我们希望通过他们的讲述,能让所有的企业管理者从中得出一些有价值的思考。(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文中采访对象为化名。)
|